用孩子的眼光解读艺术,渐进式认知弥补童年缺失,为热爱而活

2020-10-27 05:58:38 作者: 用孩子的眼光

主题可以有别的解读吗——船就一定代表战争吗?

观察船的外观,可以推论些什么信息——船的颜色,重量,有多少人8-10岁:

要相信孩子们,已经可以理解表象以外,深层次的内容。

他为什么要画“无畏号”?为什么主体不在画面中心?观察其他事物和主体的位置,大小关系,能感受到哪些点?

静止中的“流动感”是如何产生的?11-13岁:

学会提问,质疑和推翻显而易见,人云亦云的刻板印象。

是历史画吗?是抽象画吗?会受到大家喜欢吗?为什么?

这本书以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提问为引导,由浅至深剖析时代、风格、主题给艺术作品带来的不同影响。

希望孩子能通过不同年纪的不同解读,从看懂一件艺术品,到触类旁通,逐渐具备与更多艺术品心灵交互的能力。

就比如,孩子如果真的有兴趣,就可以引导他去观察,透纳另一幅饱受争议批评的作品《奴隶船》

别说是孩子,我也掌握了一些观赏艺术作品的思路和角度。因为书里还特别增加了“艺术家别册”,帮助大人更好把握29位艺术家人生经历与其艺术风格的关联。

在没有教科书式的答案辅助的时候,我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要如何看懂一副作品,感知一些内容,得出属于自己的观点。

也许不专业,不客观,不正确,但确实是我主动独立思考的结晶,再结合硬核知识,一定是事半功倍。

02 艺术,不止高大上,更不是奢侈品

我父母的童年,只图温饱健康,他们为生存而活;

我的童年,没有意识追寻艺术,一个没有天赋的小孩,普通家庭是不会去负担巨额的成本,更多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兴趣,不如做些更加脚踏实地有希望的投入;我们这一代,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奋斗,在爱好面前,先追求现实。

而现在,我特别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可以有更多孩子,是在为热爱而活。

就是可以早早去接触世界上丰富有趣的一切,坚定追寻自己心之所向,在自己最喜欢最适合的领域,呈现出最大的创造性。

就拿艺术来说。

走专业艺术道路,依然很贵很难,只有天赋异禀的少数人能成功登顶。

可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红利,接触艺术,欣赏艺术,感受艺术,真的不再是奢侈品了。

不会画画,没有条件去看保存在各地博物馆的真迹,数字博物馆,包括这许许多多价格不贵的艺术书籍,都可以做到很好的启蒙。

不会跳舞,也可以去欣赏音乐,观看舞剧;

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要喜欢艺术,但至少,要给更多人一个平等接触可能性的机会。

你也许不是不喜欢,只是不知道自己喜欢它们呢?

也许我曾经有机会,成为能亲自创作艺术的一员,受限于童年,这辈子最多就是个爱好者;

但现在的我,既然可以自我选择,那就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去接触,去延续这份爱好。

就如《舞蹈风暴》冠军胡沈员说的:“艺术不应该是天上触不可及的繁星,而是埋藏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种子,静待发芽”。

我周围的年轻父母,都开始了教育焦虑,每个周末频繁陷入培养小小艺术家的繁忙日程中。

是真的希望他们作为一技之长当艺术家,还是希望他们可以有个疲惫之余可以自我慰藉的爱好?

是不是更加希望,他们辛苦的小小身影,是真的投入其中,快乐地艰辛学习,而不是痛苦脆弱的成功?

那就不要只是填鸭式强制他们,先试试,让他们可以真的喜欢和热爱,任何商业逻辑,成功逻辑都是抵不过人生逻辑的,尤其是孩子。

直观的体会与日常化的沟通是培养孩子艺术爱好的理想途径。

好的书籍,亲子阅读是最具性价比的投资,专业的指导靠老师,兴趣的发掘靠家庭,

这也是这本《如何给孩子讲艺术》想要传递的理念:

施以真正适合的指导,孩子将通过艺术具备更敏锐的观察力、更自发的好奇心,并获得系统的艺术欣赏能力。

大人也会同步获得艺术上的启发,并与孩子建立更好的对话。

作者:小冒,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年读110+本书,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