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授农家书屋办学——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夏昭炎

2020-11-01 06:01:40 作者: 美学教授农家

【道德模范光明礼赞】

光明日报记者 龙军 禹爱华

“在农家书屋办学就是‘种文化’,让中老年人学时事政策和现代知识,让孩子们有个‘第二课堂’。”夏昭炎说,“乡村之美主要在于自然,但诗意的美却离不开文化。”

今年85岁的夏昭炎是全国道德模范、湖南科技大学原文艺学教授。退休后,夏昭炎回到老家——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村居住。十多年来,他与老伴儿杨莲金在家乡崇文兴教、涵育乡风、反哺桑梓。他们拿出自己仅有的积蓄,创立书屋、开办学校、成立活动中心。在当地,夏昭炎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热心人、新观念的倡导者和新乡贤的代言人。

夏昭炎近照 光明日报记者 禹爱华摄/光明图片

创办农家书屋 传播文化知识

2004年,夏昭炎退休回到家乡。他们夫妇发现,农闲时,乡亲们吃完早饭就呼朋引伴,围坐在牌桌旁打牌,一打一整天,还有不少留守儿童凑在牌桌旁。

为此,夏昭炎决定创办农家书屋,他要让乡亲们从牌桌前回到书桌前。

夏昭炎是文艺学教授,几十年来从事文艺美学研究,尤其对“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研究颇深。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夏昭炎就在高校任教。他潜心学术,撰著学术论文60余篇,其学术专著《意境概说》被湖南省教育主管部门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专著《意境》被学术界誉为“在意境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意境”强调美的氛围。夏昭炎说:“乡村的自然美当然好,但若没有文化的滋养,不去除人心的浮躁,哪会有诗意的美呀。”

村里祠堂边有一处闲置多年的旧房子。夏昭炎将房子买下来,修缮一新,再搬来一些桌子、板凳和家里的书籍、报纸。2009年4月,书屋开张了。老伴儿杨莲金挨家挨户邀请:“明天都到书屋来看书吧。”第二天,陆陆续续来了十多位村民。大家挤在一起,翻书看报。看到这一幕,夏昭炎夫妇心里十分高兴:“我们就是想让乡亲们多读书,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乡村外面的生活。”

慢慢地,来看书的村民越来越多,房子空间不够了,夏昭炎继续修葺老屋,搭建风雨棚,设立阅览室、学习室和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并发动学生亲友为书屋捐赠书籍。目前,书屋藏书上万册。书屋里一摞摞厚厚的借阅记录本写得密密麻麻,村民借还书籍八千余册。

攸县是有名的劳务输出大县,村里留守儿童多。2010年暑假,夫妇俩决定在村里办一所少儿假期学校,把孩子们组织起来看书、学习,并开设古典文学、音乐、美术、益智游戏等课程。假期学校特别受欢迎,名气也越来越大,不仅吸引了附近中小学教师来义务上课,还有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前来支教。

传递科学知识 引领健康生活

回乡居住后,夏昭炎发现,乡亲们缺乏医疗保健知识,很多人生活方式不是很健康。

他和老伴儿商量:“我们可以带领大家健身、搞锻炼,开设老年保健知识课,教大家穴位按摩和保健操。”杨莲金是湘潭市卫生局的退休职工,懂得不少专业的医疗保健知识,她非常支持这个想法。说干就干,老两口决定在村里办“老年学校”,重点讲养生保健知识。

2011年5月18日,杨莲金主讲的“保健讲‘做’”课程开课。课堂上,杨莲金边讲边做,示范如何做保健按摩,台下几十位老人听得十分认真。如今,村民一些常见的小伤小痛都能自己解决。

后来,夫妇俩教村民医疗保健操、太极拳,发动大家跳广场舞,成立文体队、军鼓队,参加全县展示、表演、比赛。现在村民做操、打太极拳、跳广场舞,天天如此,风雨无阻。村民们都说:“现在我们经常在一起蹦蹦跳跳,锻炼身体,生活得很快乐,病痛少了,邻里关系也更好了。”

为讲好养生保健课,夏昭炎夫妇每天捧着大量书报资料,抄抄写写,自编教材,内容涉及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何吃得健康等方面。除正月外,每个月的农历初三和十六,都是雷打不动的教学日。保健课很受村民欢迎,邻近乡镇都请他们去讲课。

开设道德讲堂 涵养文明乡风

夏昭炎以书屋为依托在村里开办道德讲堂,经常给大家讲孝道、传统美德、时事政治、法律法规等内容。夏昭炎是文艺学教授,解析汉字是他的所长,他经常把一些做人处世道理与字形字义结合起来,用生动方式讲给大家听。比如,讲“仁”字,他说:“两个人在一起就叫仁,两个人心不好的话,就搞不到一起,就会不仁不义。”讲“信”字,他说:“‘信’字是人旁言,言而有信方为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