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有焦波!敬一丹为何如此感叹?

2020-11-03 09:19:58 作者: 幸好有焦波!

北川已经长大了,成为焦波团队里的重要一员

这个零经验的团队,靠着“坚持”这个笨办法,在一个叫杓峪的村子一住就是373天。杓峪村本来有167户人家,村民亲切地称他们是第168户。正是这种朝夕相处的拍摄方式,让镜头里的乡村无比真实,村民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争吵扭打,都在镜头前赤裸裸地呈现出来。

这部影片不仅在第二年获得华表奖,还以9.3分的豆瓣评分成为网友们公认的“了解中国农村必看的纪录片”。

“很多人都问我,怎么能让村民不介意摄像机,掏心窝地跟你说话?我说我长得就像个农民啊。”即便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焦波仍改不了啃煎饼卷大葱的习惯,每到村里拍摄,他总会拉着大爷大娘的手嘘寒问暖,和老百姓同吃同住。他也告诫团队里的小伙伴,“不要说行话,要说人话,做人事。”这么多年来,焦波的拍摄不但从没有受到过任何阻挠,还和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杓峪村唯一的“文化人”杜深忠是《乡村里的中国》的主角之一,他曾在拍摄时对焦波说过,自己一生的理想就是拥有一间阳光小屋,能够坐在阳光下看书写字,门口再放块泰山石,刻上“松石书屋”四字。纪录片播出后,杓峪村的知名度高了,苹果更好卖了,杜深忠也火了一把,成了当地的文化名人,还盖起了新房,终于圆了梦。

“人需要吃饭是吧,他得活着。精神也需要吃饭,也得需要哺养。”这是杜深忠在片中的金句。

在焦波的镜头下,中国的农民不全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也有这样充满大智慧的“明白人”。“以往大家对农民的理解太片面,总是和愚昧落后联系在一起,我特别想打破大家对农村的认知,为当代农民树碑立传,把他们思想上跳跃的火花捕捉下来。”焦波说,爹娘走了,他还要继续拍养育他的中国乡村。他出山又进城

但拍摄条件的恶劣也是焦波几十年来从未遇到过的。他们住在村里唯一一间石头垒起来的房子里,这已经是当地条件最好的“豪宅”。因为道路还未修通,所有的设备只能靠他们背上山。

“弄不好我就命丧老窝山了。”焦波告诉艺绽君,山里空气稀薄且高寒,本就有肺病的他整个夏天都不敢脱羽绒服,几度想走又不得不坚持下来。有一次,连下了几天大雨,云南多处发生泥石流,焦波和团队好不容易爬到了新修的公路上,等待来接他们的车,“结果那辆车的前盖和挡风玻璃全被碎石砸烂了,特别危险。”

“老百姓艰难地走出大山,我们扛着摄像机艰难地走进大山。”在拍摄《老窝》的过程中,焦波不仅记录下新生活的重建,更记录下了村民们心灵和思维模式的重建,“这才是脱贫攻坚中最重要的,既要搬得出,还得能致富。”

五年来,焦波考察走访了五六十个村庄,通过《淘宝村》《大众村》《种瓜记》《大歌》《黄河之水天山来》等九部纪录片,见证了贫困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作为一个纪录片人,这时候如果不把镜头对准乡村,就是一种失职。

乡村是我生命的根,也是我艺术的根。不管到什么时候,我的镜头将始终对准最可敬、最可爱的农民。

——焦波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艺绽

为脱贫攻坚留下一份份影像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