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帼华和老伴周俊是朝鲜战场上的战友。
杭州日报讯 “子弹要穿进皮肤,在里面炸的,我们就把伤兵的皮肤割开,子弹拿出来,他们宁可牙齿咬住自己熬,所有的人都讲,麻药不要用在我这里,用在伤势更重的战友身上,那时候,药品是很金贵的。”
近日,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先后报道了88岁的杭州抗美援朝老战士余帼华。1950年11月,她作为一名医疗员,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入朝……她的一句“抗美援朝,我没有准备活,我们大家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让万千网友热泪盈眶。
“麻药不要给我用,要用在更重的病人身上”
1950年11月,余帼华作为一名医务兵,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入朝。
当时第20军所在的长津湖非常寒冷,敌人已经打过来了,硝烟弥漫,战士们根本来不及换装,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高山丛林中行军打仗,很多指战员被冻伤,以致终身残疾,还有很多战友被冻死在战壕里,“很多牺牲的战友都很年轻,都是十几二十岁出头的样子。他们还没享受到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幸福,就为了保家卫国牺牲在异国的土地上。”余帼华难过地说。
战火纷飞,物资难以运到前线,导致卫生所必需的药品短缺,为伤员取子弹时,伤员们经常痛得咬紧牙关、面容扭曲,余帼华如今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依旧感到心痛,她说:“他们是那么的坚强,从来不叫疼,无论战场上还是战场下,都是忘我的,都是想着大局的,宁可自己熬,咬紧牙关,自己也不要用麻药,都说麻药要用在伤势更重的伤员身上。”
有一次,余帼华在冰天雪地里出任务,不小心把手指冻伤了,医生要给她用麻药做手术,她也说:“用什么麻药,那么多战士负伤时都表示不用,也不要给我用,麻药运进来有多难?不要用在我身上,要用在更重要的伤员身上!我们的工作是救人的,这点伤我能扛住!”如今讲起这一幕,她的语气依旧是铿锵有力。
“我是一个幸存者,要完成大家一生向往的目标”
余帼华从部队转业后从医,直至退休,兢兢业业做了一辈子的好医生。
“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中国的一份子。我的战友们牺牲在战场,我感到很痛心,他们受了太多的苦,我们都是医务人员,我还活着,我就要把他们的遗愿完成,要多为社会做点事情。”余帼华说。
作为医生,她尽职尽责,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获得了病人们的尊重。
余帼华的老伴周俊是她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如今,他们住在市区的一家养老院里,老同事和老朋友们从新闻上看到他们的报道,都纷纷前来探望。在夫妻俩的房间里,他们夫妻将抗美援朝的相关勋章一一给我们介绍,那些过往的岁月也慢慢地浮到眼前。两人都还珍藏着当时穿过的军装。再次穿上,他们情不自禁眼泛泪花,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做了一辈子的医生,始终改不了“职业病”。碰到一些精神状态看起来不太好的养老院老人,她都要关心一下,和老人聊一聊。有一次,她隔壁房里来了一位老大爷,一个人,很孤单的样子,子女亲属虽然定期来看望,但每次都闹得不愉快。余帼华就批评老人的子女:“他是一个病人,也是长辈,你们要体谅,怎么可以这样讲话?”后来,在余帼华的帮助下,老人的子女语气缓和起来,老人通过调养,身体也渐渐好起来了。
对于康复训练,余帼华是有发言权的。1965年她腰部意外重伤,因此卧床15年,后来坚持复健,与病痛作斗争,84岁时,她去了南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举起国旗;去年她87岁,又完成了去北极的目标。记者与她约采访时间的时候,她正在厦门旅行,说那里的景色是多么美丽,遇到的人儿是多么的可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似乎要溢出话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