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家风家规

2020-11-04 08:43:41 作者: 周恩来的家风

在邓颖超任职的问题上,周恩来态度十分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不少党内外人士曾向周恩来提议,按邓颖超的资历和能力,应该在政府里为她安排一个职务,最终却都被周恩来断然拒绝了。有人为邓颖超鸣不平,周恩来说:“我是政府总理,如果小超再担任政府的一个部长,那么,我这个总理和她那个部长就分不清了;人家会把她那个部长说的话当成是我这个总理的话,把她做的事当成是我支持的。这样,家庭关系、夫妻关系、政治关系、政府关系,就都到一起去了。这就不利于我们党的事业,不利于我们的工作。”他还说:“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职。”

不仅如此,周恩来还多次在任职、调级等问题上尽量压低邓颖超。1974年,在筹组第四届人大班子时,毛泽东曾批准提名邓颖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这件事也被周恩来压了下来。直到周恩来去世后,邓颖超在1977年被选举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才得知此事。对于周恩来看似不近人情的做法,邓颖超毫无怨言,说:“恩来这样做,我很理解。”她将这看作是一种严格的家风,体现的是党的优良传统。

严管厚爱 不搞特殊

周恩来曾给晚辈定过十条家规:1.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只能出差顺路时看他;2.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3.来者一律到食堂排队买菜,有工作的自己出钱,没有工作的由他代付伙食费;4.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5.不许请客送礼;6.不许动用公家汽车;7.凡个人生活中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8.生活要艰苦朴素;9.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他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10.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这十条家规体现了周恩来对晚辈的严管和厚爱,是周恩来红色家风的一个概括,其核心是决不搞特殊、决不享特权,一切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

周恩来曾多次教导晚辈,“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都不许扛总理亲属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周志勇是周恩来二弟周恩溥的长孙,他出生于1960年,因为那年周恩来出访印度,所以家里人就给他取名为中印;周志勇的弟弟1966年出生,周恩来那年出访越南,就起名为中越。周志勇10岁的时候,奶奶带他们来北京,周恩来请他们吃饭。席间,当周恩来得知兄弟二人名字的由来时,便说,这两个名字不好,改一下吧。后来,周志勇才知道他们兄弟二人的名字违反了“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他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的那条家规,所以要改。

除此之外,周恩来还经常教育他的侄子、侄女要深入农村和基层,做普通劳动者,并要求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规定,不能利用亲属的关系搞特殊化。即使亲属符合条件应该享受的待遇,周恩来都执意不许。

1968年夏,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建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远赴内蒙古插队,周恩来知道后很是高兴,对她说:“我坚决支持你上山下乡,到内蒙古大草原安家落户。……一定要迎着困难上,决不当逃兵。”由于周秉建表现良好,在1970年经当地群众推荐应征入伍。当时,对很多青年来说,入伍是很好的出路,有一些人想方设法让子女离开农村去当兵,而这一做法对稳定知识青年队伍、对整个国家的大局是不利的。就在周秉建穿着军装到北京看望周恩来与邓颖超时,周恩来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那么多人,专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特殊化,一点也不能搞。”周恩来为此事还专门派人到部队了解情况,并要求周秉建立即回到草原。最终,周秉建脱下了军装,返回内蒙古草原。同样,周恩来的侄子周秉和在新兵训练即将结束时,也从部队返回延安继续插队。

周恩来以自己的方式告诫大家,办事情首先不能考虑个人利益,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这充分展现出他宽阔的胸怀、崇高的境界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周恩来曾说过,“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会影响一大片”。周恩来的家风家规,不仅是对亲属的严格要求,也是对亲属的厚爱。

(摘自2018年3月30日《中国档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