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关创新检验模式打造大宗商品集散中心

2020-11-06 14:39:43 作者: 青岛海关创新

图为:海关关员对散装进口铁矿石实施查验现场 张坤明/摄

图为:海关关员对进口原油进行查验取样

山东口岸是我国重要的大宗商品进口口岸,原油、铁矿石等大宗资源性商品进口量连续多年列全国前列。今年以来,为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影响,青岛海关第一时间出台了17条措施,保障物资通关、助力企业复产、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其中,在大宗商品进出口检验监管过程中,青岛海关推广“先放后检”“边卸边混”“边装船、边检测”等模式改革,保障物资快速通关,助力打造大宗商品集散中心。

“先放后检” 流程再造

10月1日,装载10万吨进口原油的P KIKUMA轮靠泊山东港口青岛港油港码头。在青岛海关所属黄岛海关关员不到1小时的查检作业后,油轮随即开始卸货、转运工作。得益于进口原油“先放后检”模式,这一卸货等待时间比原来缩短了40多个小时。

根据海关总署公告,进口原油“先放后检”模式自10月1日实施。继进口铁矿、锰矿等之后,进口“原油”也可以享受到海关“先放后检”检验监管模式改革红利。

据了解,“先放后检”模式改变了货物需等待检测结果才能提离的状况,实现了实验室检测与货物输运“并联”操作,大幅压缩口岸通关时长,进口货物验放效率提升70%以上。

在前期海关对进口矿石实施“先放后检”过程中,钢企首先受益。据永锋集团反映,现在公司进口铁矿石平均提货时间缩短3-5天,用货及时性得到了有效保障,也减少了库存压力,降低了资金占用。据其测算,公司全年可节约流动资金准备金5000万元。

海关对进口原油实施“先放后检”后,港口企业作为直接关系人受益匪浅。据青岛实华原油码头有限公司生产业务部经理张铭臻反映,这一政策使进口原油卸货、提货速度加快,有效提升港口罐容的周转效率。据测算,新模式实施后,罐容周转率约为1.55次/月,比实施前效率提升35%以上。罐容周转效率的提升,带动油轮靠泊速度的提高,有效解决油轮滞港的问题,因此降低的企业经营成本约为4元/吨,仅黄岛口岸每年就为企业节约成本超过2亿元。

据青岛港反映,货物通关效率提高以后,港口泊位装卸效率和矿石堆场利用率相应提高,港口堆存能力提升了18.2%,口岸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的同时,也为港口承揽更多货源提供了契机。

“边装边检” 纾困解难

10月16日,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3.24万吨汽油采取“边装船、边检测”的方式,快速装船出口,比之前提前24个小时完成了全部通关装船作业手续。

今年前期,国内逢低大量采购原油,成品油库存持续攀升,企业罐容紧张,急需出口成品油缓解压力。青岛海关通过创新实施“边装船、边检测”快速放行措施,打破出口成品油“先检验、后装船”的传统流程,提高企业罐容利用效率,支持企业复工达产。

中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公司张海滨介绍,按照以往模式,出口成品油必须经海关实验室检验合格后才能开始装船,这对持续生产的炼油企业来说,罐容压力巨大,甚至影响安全生产。今年年初,海关主动了解疫情期间企业罐容紧张的实际困难,制定了“边装船、边检测”的针对性措施,将出口成品油通关时长平均减少48小时以上,罐容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据悉,青岛海关还针对原油罐容紧张问题,将企业计划到港再转口其他国家的原油,试点开展原油船船间装卸中转,完成全国首次船船间直接过驳原油7.9万吨,为货权人节省船舶滞期费、码头罐租费等各项费用331万元。另外,在进境保税船用燃料油检验模式方面,青岛海关对国际航运船舶供油实行“仅备案、不施检”的账册管理模式,压缩通关流程时长2天以上,今年前三季度,仅黄岛海关就对109万吨进境保税船用燃料油实施“免于品质检验”。

政策叠加 红利倍增

10月23日,一船18万吨的巴西铁矿,在青岛黄岛口岸经卸货作业线直接接入混矿作业线,实现“边卸边混”。据悉,青岛海关创新性将“保税混矿”政策与“先放后检”“边卸边混”等模式改革叠加,实现改革红利倍增效应。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