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更多优秀的作品奉献给人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

2020-11-10 07:21:25 作者: 把更多优秀的

小说中对孙少平、孙少安的人物塑造也具有创造性。他们既与梁生宝、萧长春等“新人”不同,也与《陈奂生上城》《乡场上》等作品中所塑造的“旧式农民”不同,他们是新时期的“新人”:既有改革开放之初的蓬勃朝气和理想信念,又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为改变个人命运而奋斗拼搏,可以说,他们的身上凝结着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在路遥的长篇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我们可以看到,为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曾列了一个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或重读计划。在完成十之八九后,他谈道:“应该认识到,任何独立的创造性工作就是一种挑战,不仅对今人,也对古人,那么,在这一豪迈的进程中,就应该敢于建立起一种‘无榜样’的意识——这和妄自尊大毫不相干。”正是这种既借鉴前人,又以“无榜样”意识勇敢创造的精神,才让路遥完成了这部经典之作。

努力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转化为优秀作品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只有扎根于生活与独特的生命体验,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此同时,要将我们的“生活”转化成艺术品,还需要借鉴古今中外文学经典,需要创新与创造,需要付出艰苦的艺术劳动。

在这里,我们需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只偏重于生活体验,而忽略对经典作品的借鉴;一是只偏重于借鉴经典作品,而忽略生活体验。前者貌似有独创性,但是因为没有文化的积累与艺术的积淀,其“独创性”往往是浅薄、浅陋的,飘浮于空中,经不起读者、时间与历史的检验。后者貌似有师承、有借鉴、有学问,但却往往拘泥于经典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

新时代为我们打开新的视野,也为我们带来新的经验。文学界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比如徐怀中的《牵风记》、阿来的《云中记》、陈彦的《主角》等。这些优秀作品既来自作者的生活与独特的生命体验,在艺术上也具有独创性,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牵风记》取材于徐怀中亲历的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在时隔70多年后创作的这部小说中,他化繁为简、由实入虚,营造出一种革命、崇高而唯美的艺术境界,将现实主义柔性美与抒情性风格发挥到极致,这不仅是对萧红、孙犁、汪曾祺等抒情诗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他本人《西线轶事》的突破与创新。

《云中记》写的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阿来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以阿巴的回乡路为主线,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历史与现实、回忆与生活相互交织的斑斓画面。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拉美经典作品的影响,但阿来所描写的是中国人的生活,所抒发的是中国人的情感,所寄托的是中华民族的沉思。

在《主角》中,陈彦以现实主义笔法讲述秦腔主角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也写出秦腔及时代起落之间的复杂关联。忆秦娥是主角,秦腔与时代也是主角,作者以忆秦娥为线索从一个侧面勾勒出时代的面影。在小说中,我们看到包括秦腔在内的传统戏曲对作者的丰富滋养,作者将之转化为观察并书写当代生活的独特视角,为我们创作出这样一部优秀作品。类似这样的作品还有不少,我们的作家正在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中国故事”。

2020年,我们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战略成果,即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节点。很多作家奔赴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第一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正在努力将人民的伟大实践和现实生活转化为优秀作品。同时,我们也要像柳青、路遥和同时代优秀作家那样,充分学习借鉴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塑造新的中国人形象、讲述新的中国故事,这对当代作家来说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让我们沿着柳青、路遥的足迹,勇敢地进行创造,把更加优秀的作品奉献给人民。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10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