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民营小剧场生存图鉴

2020-11-12 17:55:09 作者: 京城民营小剧

提及民营小剧场,似乎总也走不出人们传统记忆中面临经营挑战、岌岌可危的固有印象,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民营小剧场也在尝试寻觅出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京城内的民营小剧场也不例外,或“场制合一”,变身为演出IP的孵化器;或延展出更多元的业务模式,以强化自身的功能性;或联动各方资源筹办节展等活动,提升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而这一系列布局的背后,展现出民营小剧场已成为演出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事实,拥有着自身独有的魅力。

变身IP孵化器

繁星戏剧村、蜂巢剧场、蓬蒿剧场……这一个个民营小剧场已经成为京城演出市场中一道特有的色彩,也是不少戏剧爱好者的聚集地。如今,这些民营小剧场早已不再只是一个单一的演出场所,而是承担了更多的身份与责任,首先不可不提的便是变身为IP孵化器,在内容端竖立起自身特有的竞争力。

以繁星戏剧村为例,自2007年创建以来,该剧场在过往的运营过程中,推出诸多原创剧目,并通过根据市场情况和观众反馈持续优化与调整,逐步培养出自己的IP,其中,作为繁星戏剧村的当家剧目,《奋不顾身的爱情》已经上演2500余场,每每上演均能吸引观众的驻足观演。

繁星戏剧村市场部总监郝微丽表示,小剧场运营早期,繁星戏剧村便提出了“场制合一”的概念,场就是剧场,制就是制作,背后实际是看到很多剧场运营者或剧目公司会有两个发愁的点,第一点是有好内容剧但是却订不到好剧场或好档期,第二点则是剧场一直为了把一年365天排满而各处寻找好内容。大家实际都是在寻觅的过程中,而繁星戏剧村通过“场制合一”便能解决问题,且在过去十几年积累了50部IP,这些IP对于剧场来说是最宝贵的价值。

不只是繁星戏剧村培育着自己的IP,以孟京辉戏剧工作室为背景的蜂巢剧场,同样也已产出大量IP作品成为舞台上的当家之作。不论是《恋爱的犀牛》还是《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尽管已经完成一轮又一轮的演出,但只要再次登台,观众便趋之若鹜,不用为演出上座率而担忧。

在剧评人蒋颖看来,经典优质剧目是不会过时的,不只是因为作品的内容质量摆在面前,还与该类作品往往也会根据市场变动而进一步优化,因此总能带给观众较好的观演体验,而民营小剧场通过孵化自己的IP经典作品,也就相当于为剧场运营留下一束不会熄灭的火把。

多元经营强化功能性

正当民营小剧场孵化IP以从内容端夯实市场竞争力之时,在经营端,民营小剧场也在围绕“演出”这一核心元素,不断延展可提供的业务品类,与图书、餐饮、文创产品甚至是酒吧等元素互相融合。

走进蓬蒿剧场可以发现,一个由民国四合院改造的剧场尽管整体面积不到400平方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仅有可容纳百人观演的小剧场,图书馆、展览厅、咖啡厅等其他特色空间也均设立在内,在满足戏剧爱好者更多服务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功能性,并能开展讲座、沙龙、工作坊等更多类型的活动。与此同时,蓬蒿剧场现阶段也推出文创小店,对外销售多种类型的文创衍生产品,包括中秋节的月饼礼盒、新年月历、特色书签、帆布袋在内,均已陆续呈现在人们眼前。

戏剧爱好者张欣悦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目前很多戏剧爱好者来到蓬蒿剧场,除了来看在该剧场上演的剧目外,图书馆、咖啡厅的设置也成为大家聚会的场所,观演结束后一起坐下喝着饮料谈论自己的感受,有时即使没有剧目上演,也会与朋友相约来到咖啡厅内坐坐,这已经成为一个聚合性的场所。

“随着消费升级,剧场运营和空间运营变成了体验式消费非常需要的内容。剧场经营应该是多元的,不能只是做舞台剧,应该把属于舞台上表演的东西都融入进来。此外,空间也应该是一个可以变动的、可以去改变各种功能的,但是唯一不改的就是它对观众的表演形式呈现。”寅派动力IMPACT MOTION创始人朱寅如是说。

联动资源办节展

由于自身空间相对有限,民营小剧场无法像大型演出场馆一经建立,便凭借着空间优势揽获周边大量目光,但民营小剧场通过自身的运营也能成为一个地标性空间,背后除了孵化更多优质内容作品、延伸多元业务外,联动行业资源举办节展活动,也进一步提升了自身在市场的影响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