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笔记录钱塘往事 他的文章造就了一座湖的开发

2020-11-14 20:37:22 作者: 他用笔记录钱

“浙江的‘浙’去掉三点水就是‘折’,钱塘江就在定山浮山这里转弯,所以‘浙’来自于钱塘泗乡。”在11月13日下午举办的“抒写新时代的钱塘乡土好故事——袁长渭钱塘乡土题材作品创作研讨会”上,作家袁长渭如此向大家介绍“浙江”的起源。

作家袁长渭

本次研讨会在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慈母桥村梅龙茶文化中心举办,来自省内各级部门的领导、知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媒体等四十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指导单位为杭州市文联、中共杭州市西湖区委宣传部,主办单位为杭州市作家协会、西湖区文联、西湖区社科联,承办单位为西湖区作家协会、浙江华云文化集团。

扎根故土回溯故乡

他用笔记录钱塘往事

现为西湖区灵隐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西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的袁长渭,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钱塘人。

从2016年开始,他在自己的公众号“钱塘往事”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钱塘泗乡的地方志散文,以饱含深情而厚重动人的文字,描绘了泗乡文化的悠久与渊深。这些文章集结出版,形成了“钱塘三部曲”:《钱塘往事》《钱塘山水》《钱塘人家》。

袁长渭创作的“钱塘三部曲”

即便对于杭州人,“泗乡”也是个陌生的词。到底何为“泗乡”?据袁长渭考证,清钱塘县辖十三乡,位于浙水之北的定南、定北、安吉、长寿四乡,在古代被称为“泗乡”,也就是今天的杭州西湖区之江区域。

袁长渭的文字,质朴、幽默、温情,他创作的如爆料般的泗乡掌故,活色生香的泗乡往事,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炽热、真挚的恋乡情感,形成了一种带有鲜明个性烙印的地方志散文。它既有别于纯正的文学散文,也与纯正的地方志不同,是文学散文与地方志的融合,比纯正的文学散文更通俗,比纯正的地方志更活泼。

一篇文章价值十五个亿

他“唤醒”铜鉴湖工程

“真感情、真文字、真文化”,西湖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吴向前一连用三个“真”来形容袁长渭的作品。

这种“真”体现在袁长渭的创作方式上。为了搜集资料,他跑遍了图书馆、档案馆和党史馆,以一种“为历史负责”的态度调研、考证。他也走访了不少村庄,深入百姓中间,搜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这种“真”还体现在袁长渭作品的“真力量”。袁长渭曾经考察过故乡的铜鉴湖,这里在六朝时期曾是钱塘第一湖,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正是由于他文章的影响力,投资15亿的铜鉴湖开发工程被提上了日程,这片古老的风景区,即将成为杭州又一处游玩胜地。

也正是这种“真”感动了无数人。他的文章发表后,在杭城尤其是上泗地区引发了广泛的共鸣,“钱塘往事”公众号的粉丝量在短时间内迅速破万,成为钱塘泗乡现象级年度文化事件。春节期间亲友拜年互赠《钱塘往事》,甚至成了一种新风俗。

研讨会现场

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地方志书写的“袁长渭现象”

乡土题材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中坚力量,从沈从文的湘西到莫言的高密,无数作家通过故乡找到了自己的写作之源。在建设美丽乡村、讲好杭州故事的背景下,袁长渭对故乡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尤显可贵。西湖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施迎利评价其作品“激发了年轻人了解家乡、了解历史、了解传统的热情,育人于无形当中。”

中共杭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唐龙尧评价其作品是“我笔写我心,我心写我情”。袁长渭作品中流淌的,正是对故乡的浓浓眷恋之情。为了调研钱塘文化,袁长渭曾经走访了闽赣两省,寻找抗日战争中失散的钱塘老乡。经过他多年的追踪,发现这些村民散落在福建和江西一带,组建了自己的村落。他跑到这些地方召开座谈会,八九十岁的老人,时隔几十年后和家乡找到了联系的纽带,激动不已。袁长渭把这些人,也写入了他的书里。正如双浦镇乡贤、中宙集团董事长褚跃明所言,袁长渭的作品让那些走出去的人有了回家的想法。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