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赔本赚吆喝的项目,他如何做得风生水起?

2020-11-17 22:36:49 作者: 看似赔本赚吆

在位于甘肃省渭源县的红日药业厂房车间内,村民张在第正在和其他几个贫困户包装中药饮片,自从厂子建好后,她就在这里务工了。对于有着七口之家的她来说,每月近4000块钱的稳定收入,切切实实减轻了她的家庭负担。给当地贫困户吃上定心丸的正是天津红日药业董事长姚小青。在今年的全国扶贫日当天,姚小青获得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的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称号。扶贫路上,这个民营企业家到底是怎么把看似赔本赚吆喝的扶贫项目做得风生水起?这个沉甸甸的奖项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扶贫故事呢?

甘肃渭源厂房车间

甘肃渭源厂房车间工人在忙碌

甘肃渭源“摘帽”

如今,甘肃渭源的生产线工人,大部分来自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红日优先招聘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在第夫妇俩之前一直在南方打工,前两年她的公公婆婆双双生病。这对于本来就不富裕的小两口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于是,张在第回到了渭源,照顾一家老小。老人动手术需要钱,孩子上学也需要钱,一家七口的各种开销全靠张在第的老公每月不到五千块的收入勉强支撑着。

张在第还清楚地记得,那段最难熬的日子里,全家老小能吃饱饭就算不错。

一边,张在第给娘家打电话借钱,另一边,她通过邻居的介绍得知红日药业在当地的厂子正在招工。

岗前一周的统一培训,上岗后3个月的在岗培训,姚小青在当地逐渐培养出了一批技术过硬的产业工人。“这样一来,既考虑到了扶贫,又考虑到了企业的发展。通过企业的发展,更有能力去扶贫,这是良性循环。”这笔账算下来,姚小青觉得自己不亏。

张在第在甘肃渭源厂房车间工作

布局产业扶贫

2016年年底,红日药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始在全国进行中药产业布局。考察选址期间,姚小青已经查看了包括兰州、天水、定西等等几个产业园区。那时候,国家大力度扶贫助农的工作也正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选址过程中,一个有些陌生的备选名字,进入了姚小青的视线里:定西市渭源县。而真正引起他关注的是名字后面的注解:“党参之乡”,国家级贫困县。当时,姚小青就决定过去看看。尽管渭源县129万亩耕地中,有近三分之一用来种中药材,尤其以白条党参、当归、黄芪著名。但是,第一次来到渭源,姚小青大吃一惊。

当时,渭源县近三分之一人口,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块钱,当地捧着金饭碗却没饭吃,这让姚小青很是着急。在他看来,当地守着这样的金山银山发展不起来,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理念、信息以及人才储备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千年药乡的好资源并没有给当地村民带来好收益。

顺着这个思路,姚小青开始布局渭源扶贫项目,从立项开始至今已有近四年时间。去年,作为红日药业投资建设的产业扶贫项目,渭源佛慈红日药业正式建厂,姚小青整合当地优势产业资源和道地药材资源,与当地药农合作中药材种植,发展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产业、中药配方颗粒等产业,打造有当地特色的中药产业链,这也为当地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天津力量。

姚小青在布局扶贫事宜

医生的“药厂”情结

姚小青出生在军人家庭。在姚小青的印象里,小时候家属区住得离兵营很近,他每天都是听着军号声起床,听着喊号声一块儿和部队战士出操。因此,姚小青无论从行为举止还是性格的培养,都像一名战士一样。姚小青也是打从那时候起,脑子里就印上了“当兵保家卫国”的烙印。

他从出生就在兵营,直到18岁考上大学才离开兵营,姚小青常开玩笑地说自己有着18年的兵龄。父亲对他给予的希望也是穿上军装报效祖国,可是姚小青并没有从军。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