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 强制报告牵出监护侵害案件,江苏检察公开听证修复亲情裂痕

2020-11-22 20:36:00 作者: 新华社 |

疫情期间,因为上网课写作业,父亲一怒之下失手重伤14岁的儿子;医院病床上,儿子却表示“不恨父亲,希望与母亲解除亲子关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近日,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检察院举行了一场不公开听证会。经过几个月的亲职教育和监护考察,检察机关综合各方意见,决定对一起父亲过失致儿子重伤案相对不起诉。曾经,这个家庭亲子关系矛盾丛生,如今,亲情裂痕逐渐修复。

强制报告

牵出监护侵害案件

2020年3月下旬,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无锡市儿童医院在接治未成年人小宁(化名)的过程中发现,小宁系被父亲王军(化名)打伤,根据强制报告制度,医院报警。新吴区检察院接公安、妇联通报后,提前介入该起监护侵害案件。

“疫情期间学校让孩子在家上网课,孩子功课有些松懈,迷恋上了手机游戏。”王军说,小宁上初中一年级,平时学习成绩优异。那天晚上回家后他发现小宁正在玩手机,以为他没有按时完成网课作业,父子之间发生激烈争吵。争吵中小宁出言不逊,为了教育孩子,他随手拿起一个破旧的塑料凳向小宁扔了过去,不料小宁闪躲不及,额头被砸伤,王军随后将小宁送往医院救治。结果,拍完片子后医生说小宁颅内出血,必须马上动开颅手术,王军当场就傻了眼。后来他在儿童医院守了儿子一个多月,肠子都悔青了。

经过救治,小宁顺利出院。但父亲王军的行为涉嫌刑事犯罪,公安机关遂将该案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专业团队介入

开展问题家庭系统帮教

小宁的伤势经法医鉴定为“颅脑损伤致硬膜血肿”,构成重伤二级,王军涉嫌过失致人重伤罪,按法律应追究刑事责任。然而在医院的病房里,当办案人员向小宁了解情况时,他却主动替父亲求情,表示“不恨父亲,希望与母亲张梅(化名)解除亲子关系。”

检察官了解到,原来平时都是王军照顾小宁生活起居,承担了主要的监护职责。此前他没有过殴打、家暴情形,事发后也非常后悔。反而小宁与母亲张梅不睦,王军夫妻二人在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上不太一致,家庭关系紧张。“一旦父亲受刑事处罚,那么监管职责会受限,更重要的是,父亲若留下前科,会给孩子将来读书、就业都造成负面影响。”

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是保护未成年人的一贯原则,但本案区别于一般的侵害案件,在事发场合、事发原因、双方身份关系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一诉了之能否解决问题?如何体现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怎样化解亲子矛盾,修复这个家庭的裂痕?能不能给这个后悔的父亲再一次机会?

带着这些思考,新吴区检察院探索建立监护考察制度,对王军设置三个月的监护考察期,签订监护考察协议、监护人保证书,督促他修正教育方式方法,根据考察期的表现再作出相应决定。为了确保监护考察成效,检察机关联合妇联、社会工作协会等部门,将小宁家庭纳入“一路童行”儿童保护项目,组建由心理咨询师、专业社工组成的团队,对小宁开展心理疏导,对小宁的父母开展亲职教育,由社工组织制定个性化帮教方案,对这个家庭开展系统帮教介入,重塑家庭关系,建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

一场不公开听证会

征求各方意见

经过三个月的亲职教育和监护考察,小宁原本激烈的家庭关系趋于缓和,家庭成员之间有越来越多的良性互动,家庭氛围得到改善。检察机关向小宁征求意见时,小宁再三为父亲求情,表示当时父亲打伤自己是误伤,早已原谅父亲,不希望父亲坐牢。

为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保障司法程序的公平公正,10月27日,新吴区检察院组织不公开听证会,邀请人民监督员、区人大代表、区妇联代表作为听证员,社工组织帮教老师、公安机关侦查人员、小宁的父母等有关人员参加听证。

在不公开听证会上,听证员就亲子沟通、家庭问题的解决方式、考察帮教情况等问题向小宁父母、帮教老师等有关人员提问。经过评议,听证员就案件发表意见,认为本案发生在家庭内部,是父亲管教子女导致,客观上方法失当,但含有教子心切的成分,主观恶性相对较轻。父亲一旦获罪,监管职责会受限,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入学甚至就业也会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家庭的稳定和谐,一致赞同检察机关对该案拟不起诉的意见。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