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华的孩子们》:3260名寒门学子被逆转的命运

2020-11-26 15:19:18 作者: 《国华的孩子

据业内人士估算,培养一个学生,国华至少要花费25万人民币。另有数据显示,国华每年日常开支超过6000万元,杨国强投入已超过6亿元。

杨国强也曾表态:“即便为每个孩子花上1000万,只要能培养出一个像王选、袁隆平这样顶级人才,就是值得的”。

但仅从金钱的投入分析,并不能解释“国华精神”的延续。

“我认为,国华的孩子能如此勤奋,不光出于对知识的渴求,更多的是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尹春霞从2008年起担任学生处主任,她将国华的德育理念总结为三点:一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二是感恩和回报社会之心;三是志存高远,不拘泥暂时得失。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也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反映在国华,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育人思想,和“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校训。

国华纪念中学校训

蔡莹是“国华精神”的忠实践行者之一。

2008年,蔡莹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立志救死扶伤。今年疫情暴发后,她主动申请加入北京医疗队,前往武汉战疫。

杨少敏老师,是2018届华中科技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她放弃其他工作机会,主动选择作为公益支教项目的志愿者,前往广西偏远山区的一处乡村小学,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支教助学。

“我得到,我回报,这是每个国华人的共识”。

上榜《福布斯》的王永锟、武汉一线战疫的蔡莹,在广西小学支教的杨少敏,成为了这部片子的主角,电影讲述了他们从贫困家庭走出、从国华毕业,回报社会的故事。

“这部片子其实只讲了一件事,即教育是如何改变一群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的”,有网友如此评价,“也讲了一个道理,知识是战胜贫困的利器,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

但国华学子,对这部片子却有更深层的理解,是当片尾出现“既受助于社会,当以奉献社会为终生追求”那句话时,不少人湿了眼眶。

这句话出自杨国强,他们称为“杨叔叔”的那个人,是他将战胜贫困,照亮前途的火炬,传到了这群孩子手中。

接过火炬的国华学子们,征途才刚刚开始。

脱贫攻坚的民企力量

11月23日下午,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也标志着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国家级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的一刻。

脱贫攻坚关键要解决的其实是“人”的问题。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师资力量落后,整体教学水平不高,孩子们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以教育扶贫为救助的核心要素,提高贫困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就业技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个地区的贫困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既能扶智,又能扶志,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直接资助家境贫困学生,改善办学条件或兴办慈善性质学校,对这些曾经陷入困境的学生来说,接受教育、增长知识、掌握技能、健全人格,的的确确改变了他们和所在家庭的命运。

例如,国华纪念中学迄今共接收超过32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已毕业2582人,产出硕士803位,博士141位。截至2020年10月,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共招收2269名贫困学生,就业率达100%,其中72人月薪过万。

《国华的孩子们》导演徐凯伦说,有些孩子真的生来就没有运气去遇到一些可以走出去的机遇,横亘的那道坎不可逾越。“我是有被这间全免费的国华中学给打动,它的存在就给了孩子们一种‘命运’上可以产生变化的可能性,当然至于怎么走是这些孩子自己的选择,但这个世界最缺的永远都是一开始的可能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循着这种可能性,国华中学正在积极实践的教育扶贫事业,其实还远远不止眼下“帮助少数人改变命运”这样简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办学而不包括改造社会的命运,便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生气。所以,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手里操纵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作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育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有着更为深远的现实和未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