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界关注:生活有滋有味,心里满满当当

2020-11-30 05:18:30 作者: 侨界关注:生

图为张巧珍为印尼老归侨送自己亲手做的印尼糕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华侨管理区(下文简称百侨区),平缓的右江依着地势自西北向东南蜿蜒流淌。百侨区地处右江河谷南百公路边,东起百色市田阳区头塘,西至百色市右江区五塘,东西距离19公里。一条百色大道贯穿百侨区,连接着百侨区的11个生产生活区,也串连起大道沿线印尼、越南归侨侨眷和当地居民的点滴生活。做糕点、出门耍、卖果蔬、约跳舞,百色大道仿佛一条幸福大道,勾勒出归侨侨眷的生活图景。

2020年是百侨区(原百色华侨农场)建场60周年,也是当地印尼归侨回国60周年。本报记者走访了百侨区的3户印尼、越南归侨家庭,听他们讲述回国后的生活变迁。他们是百侨区60年发展变化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也是百侨区数千名归侨侨眷的代表和缩影。在他们的故事里,60年沧桑岁月,在这里已悄然化作一派岁月静好。

“从前的味道”

清晨5点半,62岁的印尼归侨张巧珍已在厨房忙碌起来。和面,糯米面团揉成丸子,包上红糖心,上锅蒸熟,滚上新鲜刨出的椰丝……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张巧珍总要这样耗费一整个早晨,做一大桌印尼糕点。这是张巧珍从母亲身上学到的“绝技”,也是家住头塘华侨三区的张巧珍一家一直以来的传统。

“这手艺都是我妈传的,以前我上班,下班回来就能吃到我妈做的糕点。”张巧珍回忆起年轻时的光景,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60年前,2岁的张巧珍随父母从印度尼西亚回国,被安置在广西百色,从此在百色华侨农场(今百侨区)扎下根。高中毕业后,张巧珍在当地华侨农场七队担任小学教师时,结识了丈夫——同为印尼归侨、当时在百色华侨农场淀粉厂做机修工作的曾春祥。如今,大学毕业的女儿曾妮,也回到百侨区下属百色华侨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作。

曾经从母亲那里学来的印尼糕点制作工艺,如今被张巧珍悉数教给女儿。每次母女俩“做糕”,都要料足量足,不仅是为了全家人大饱口福,也是为了让街坊邻里的老归侨都尝尝鲜。

“妈妈每次一早做好糕,总会给附近的归侨婆婆和奶奶送去。每次送一小份,老人家吃上一两块都很高兴,一高兴就跟我们聊原来在印尼的故事。”曾妮说,许多老归侨年事已高,没法亲手“做糕”,但仍然非常留恋印尼糕点的味道,也很爱和归侨朋友聊聊从前的故事。“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从前的味道。他们吃得越开心,我和妈妈就越高兴。”曾妮说。

2017年,百色大道通车,曾春祥从淀粉厂退休。“以前坐班车到百色市要一个半小时,现在自己慢悠悠地开车去,也就40分钟。”曾春祥笑道,现在除了照顾90岁的母亲,他和张巧珍日常爱四处串串门,和从小一起长大的邻居玩伴聊聊天,傍晚还在小广场跳跳广场舞。

“现在爸妈开车去城里逛街,微信支付溜得很!”曾妮说着,一家人开怀笑起来。

“‘呀哩’的舞步”

前不久,在百色举办的“广西三月三·乡音播全球”文艺演出上,印尼侨眷黄玉红带领的百色市华侨管理区归侨侨眷文艺队表演了一支别具风味的印尼舞蹈《呀哩呀哩》。这场纪念百色华侨农场建场60周年、印尼归侨回国60周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保护法》颁布30周年的文艺演出,吸引了在百侨区及周边居住的近千名观众。

“我们10个人,排练了6天就上台啦。”作为文艺队领舞,黄玉红介绍说,“我们的队员有住在附近的归侨侨眷,也有在百侨区作工(打工)的务工人员。我们的舞蹈名字叫‘呀哩呀哩’,在印尼语里是开心快乐的意思,就是希望大家一起跳舞能开开心心的。”

2015年起,百侨区每年举办广场舞比赛,黄玉红的队伍一直都是“金牌预备队”。“原来农场(百侨区)的文艺活动比较少,大家只是在厂部作工,有点‘死气沉沉’。有了广场舞比赛,农场每年都能热闹一阵。”百色华侨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侨联副主席叶华说,“百侨区11个生活区,有10支队伍,黄老师的队伍几乎年年都拿第一!”

黄玉红最开始跳广场舞,还源于黄玉红老伴儿杨建华的一次体检。2009年,印尼归侨杨建华从当时的百色华侨农场计财科退休,在体检时发现自己有些“三高”。年轻时在田阳区文化馆工作的黄玉红决定拉着老伴儿“重操旧业”,通过跳舞锻炼身体。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