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河南人》之长垣篇——长垣大浪口:一心为民朱志行

2020-12-03 10:43:54 作者: 《天南地北河

面前的朱志行,敦敦实实,地地道道的憨厚汉子。事先就知道他寡言语。几次想采访他,一位熟悉他的朋友说,“你别去,你们两个他不说话,你不说话,一对“闷葫芦”,能弄出个啥?!”

朱志行,51岁,赵堤镇大浪口村支部书记。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少小离家,外出打拼,他说是因为干不了重活,就做技术性活计。其实,这是他的谦虚。干不了重活的多了,但能搞技术的太少。他在建筑工地上,打杂、跑腿,什么都干。后来,有的建筑太高,老师傅腿脚不便,朱志行就上去放线——他们不放心,朱志行放过线后,又有人拿折尺量——嘿,丝毫不差!从这之后,工地上高层测量的活都交给了朱志行。

就像黄河滩里其他成功人士一样,朱志行的奋斗史也是浸满了血泪,虽然他没有讲,但他粗糙的双手,早“讲”出了一切。经过几年打拼,朱志行成功了,妻儿都搬到了城市,有车有房,生活富裕,朱志行也谋划着更大的蓝图。但老支书的到来,彻底打破了朱志行生活的平静。

2015年,村里老支书到天津找到了朱志行。村里经济有困难,要朱志行帮忙。当时的大浪口村位置偏僻,位于两市三县交界地带,村民生活十分穷困。朱志行说,我拿几万块钱可以,可要想个法儿呀。老支书挠头,他明白朱志行的“法儿”,就是怎么让村里富起来。朱志行想了想,说,村东北有个坑塘,废弃多年,不如收拾一下,搞个垂钓烧烤园,肯定行。在城市多年,虽然口音不改,但朱志行也算“城里人”,对城里人生活习性也有所了解:他们喜欢休闲,假日都到城郊旅游玩耍。

老支书眼睛一亮,觉得是个门儿。可再一想钱,又像泄了气的皮球。朱志行说,这样吧,我拿50万,我再让几个朋友凑一点。如果成,我们算是入了股,如果不成,只当我这钱捐了。说干就干,尽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但真正回到老家,面前的一幕令朱志行仍然不敢去看:原来的老村成了空心村,房屋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杂草遍地,里面的坑塘更是垃圾如山,苇草没膝。“你不知道,那场面就跟鬼子进村差不多少!”不善言谈的朱志行说起以前,摇摇头,忍不住插了这样一句。

经过堪察,工程就要启动了,也是机缘巧合,当时赵堤镇正在搞旅游开发,规划水墨小镇,恰好有一帮南方工匠。镇领导一听这项目不错,带领工匠们赶过去。匠人们一看眼睛就直了:呀,这老旧的房子,也不错呀!于是,重又调整了规划,不但建设坑塘休闲区,还增设了特色民居区,把这些破旧的瓦房,重新修缮改造,拆的拆,补的补,打造黄河文化休闲度假区。朱志行的另几个合作伙伴一听,要大弄,害怕投资收不回来,借口手头紧,纷纷退了出来。朱志行怎么办?他也犹疑:常年在外打拼,练就了他精明的商业眼光,他知道相较在外搞工程建设,这投资周期长、利润低,且风险很大——搞不好就一分钱也收不回来。但想想老支书的信任,想想村民的期盼,孰轻孰重,他心里有了数。朱志行咬咬牙:行,你们不干,我干!2016年3月,他多方筹资,在镇里支持下,正式开工建设:铺路面,筑砖墙,建小院,搜旧物,朱志行天天忙得不亦乐乎。不多长时间,一派古色古香,又具有浓郁蒲地风情的休闲度假村雏形初具、呼之欲出:古色古香的瓦屋,式样别致的砖墙,还有缸、盘、碾、磨、槽等,摆成各种的盆景、假山、水池,让人流连忘返。浓郁的乡愁乡情氤氲而出,温润着人们疲累的心灵。很多村民也感叹:想不到咱的老砖老瓦能变得这么美!

2016年7月,就在工程紧张进行时,老支书因病去世。8月,朱志行临危受命,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别人当“官”都是高高兴兴,朱志行却是一肚委屈:老婆闹离婚——“你不能当这个官,当了官,到时候弄几年得罪一片人,家你还回不回了?”子女也反对——“有吃有喝的,弄那干啥?”可朱志行咬咬牙,开弓没有回头箭,一门心思都扑到工地上,工期吃紧时,他就吃住在工地。有一年,儿媳妇回家,见朱志行一个人孤零零。回去就对婆婆说,“妈,我不上班了,看着孩子,你回去照顾俺爸吧。他一个人在家,怪可怜的。”二儿子大学毕业,也受朱志行的感召,回到村里,扑身在工地搞设计、搞建设。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