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咏
11月23日,孝感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悄悄落到了大悟的双桥古镇。老墙旧瓦,烟火人家,在白雪的掩映下,百年双桥的古朴与幽静,随着摄影师的镜头,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个尘封在历史记忆里的小镇,原来一直静静地矗立在那里。
安静的小镇,气派的建筑
双桥古镇现在其实不是一个镇,而是属于大悟县城关镇双桥村,这连很多大悟人都不知道。
12月1日,楚天都市报记者跟着导航指引,前来寻访这个古朴的小镇。
出大悟县城,沿大界线往北走大约8公里,在澴水西岸,一座背负青山、三面环水的小镇映入眼帘。
走进古镇,就能看到一条长不到500米、宽约四五米的街道。街道上向澴河河滩延伸出三条巷道,三条巷道长约35米,宽2-3米,与主街形成“E”字形骨架。街道石板上,留下了很深却十分光滑的辙印,可以想象当年独轮车“吱呦吱呦”碾过街面的繁忙景象。
古镇建筑独特,既有天井式建筑,又有合院式建筑,在街道两旁多为三进或五天井。房屋外墙以青砖和石条、石柱维护,内部梁柱高大,以木板相隔。高高的马头墙和屋檐上,精心绘就松竹梅菊和龙凤虎鹿等动物。
街道两边的房屋大多是店宅街屋,从南向北走,残败城门尚存。百家老店清一色的两层楼阁,古门古窗、石柱石墩,雕梁画栋,简瓦青墙,条石院落,几进几重老屋相连,不时可见久远的老字号招牌。虽然已经十分陈旧,细看仍不失往日的气派。
古镇的中心,还有一幢建于清未光绪年间,带有巴罗克风格的基督教堂,当地人把它叫做“洋房子”。在街西的85号房前,走廊上的青石条长达两丈,当地人称为“三门石”,意思是一根石条,是昔日双桥古镇繁华的写照。
据说,由此向南的半条街都是刘氏宅院。刘氏家族清朝末年已经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到刘九高(石周)时已经发展成为孝感县屈指可数的富豪,当时有田地三千多担,北至九里关,南到粟林,东到南田,西到孝子店方圆二十公里都有刘氏的田产。
大悟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双桥”因小镇南北各有一座石拱桥而闻名。镇南的小溪叫“罗北冲”,镇北的小溪叫“何家冲”。两条小溪,就像是仙女舞动的两条蓝色飘带,将双桥镇轻轻地环绕。南部小溪上的石拱桥,单拱,呈新月之形。桥面较宽阔,可以并行两辆马车。拱桥和桥上的栏杆,全部是用花岗岩雕凿而成,至今,石上雕刻的龙凤、牡丹花纹和绳形条纹清晰可辨。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双桥镇北修建横跨澴河的大桥时,将镇北的石拱桥拆除。如今人们经过双桥所见的公路桥,全部是钢筋水泥结构,并不是当年 “双桥” 地名中的桥梁。
往日的繁华,今时的守望
在古镇街道上行走,最大的感触便是安静。深处山区,这里的温度比城市更低,寒风中,很难看到一个人影。
其实,双桥古镇曾经有过繁华。双桥镇地处孝昌县小河镇与大悟县三里城之间,弯弯澴河穿镇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百年前,这里曾经是孝感县北上的一个重要驿站。相传南北朝北周时期,即有迁徙居民定居此地,以卖草鞋为生,当时叫草鞋店。
清朝康熙年间,逐渐形成集市,并有农历双日为集的习俗。亦由此慢慢形成商贸为主的集镇,是一条发达的商业街,在镇上做生意的人特别多,方圆20公里的乡亲,每逢双日都会到这里来交易购物。主要交易木材、染布、米粮,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客商。
清乾隆13年,草鞋店居民在村子的南北两端的小溪上各建一个单孔石桥,从此大家都叫这里为双桥。
刘明达十几年前住在离双桥几里远的刘楼。他告诉记者,每逢双日子,外公就会挑着两筐自己种的黄瓜、辣椒、西红柿,带着他去双桥赶集。就在街道两旁,大家都把自家最拿手的东西摆出来了,锄头、镰刀、手织布,还有黄亮的糖人、喷香的炸果子、热腾腾的包子。“各种叫卖声飘荡在檐前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