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年前放了390名死刑犯,约定来年秋后问斩,最后结果如何?

2020-09-23 12:57:19 作者: 李世民年前放

唐太宗李世民是纳谏如流的一代明君,他和丞相魏征的之间的君臣故事世人皆知,譬如有一次李世民很喜欢一只画眉鸟,于是就经常把鸟带在身边,但很怕魏征发现,魏征看到肯定说他“玩物丧志”,势必让他放了这只鸟。

怕什么来什么,有一次他远远看到魏征向他走来,李世民急忙把鸟揣到了怀里。

李世民的举动早就被魏征看穿了,魏征不动声色故意“东拉西扯”就是不走,李世民又不好意思当着他的面把鸟拿出来,结果时间一长把鸟活活闷死了。

小鸟死了,李世民愤恨难消,回家后对长孙皇后说,“明天我一定宰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和谁怄气?李世民把魏征故意闷死鸟的事说了一遍。

这时长孙皇后深深一拜,对李世民说“恭喜皇上有贤臣辅佐,魏征是直臣,为了大唐社稷忠心耿耿,皇上应该嘉勉才对。”经过皇后的规劝,李世民火气才消了。

李世民不仅是知错能改的明君,而且还是一位宽厚仁慈的帝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贞观六年)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贞观七年)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翻译过来就是:贞观六年,即李世民继位后第六个年头,就在春节来临前,李世民在魏征陪同下视察了京师监狱,当他看到犯人们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时,心中十分难过。

随后李世民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下令释放390名死刑犯回家和家人团聚,等到秋后问斩时再回来。

时间到了贞观七年秋,390名死刑犯如期返回了监狱,无一逃跑或藏匿。李世民感叹不已,最后把390名死刑犯全部释放。

当我看到这个故事时也被感动了,这就是诚信的力量,这就是感恩的回报。

信任是相互的,李世民给了死刑犯的自由同时,也为自己的行为下了赌注。当时魏征和监狱官不看好这种做法,要知道这些人都是重犯,他们知道秋后问斩,监狱对他们严加看守,生怕他们越狱逃跑,现在皇帝要放了他们,这无疑是对赌。李世民赌自己的做法会感动囚犯,囚犯赌自己回来好还是不回来好。

李世民的恩赐换回了囚犯的诚信的回报,“你敢放我就敢回”。我相信犯人们是这样想的。

但是仔细回味这个故事有许多破绽,故事圆满结局无非是宣扬李世民英明决策,无非表现李世民宽大为怀,用信任感动魔鬼,用诚信唤回魔鬼良知的发现。

假如从人性角度和制度来分析,我倒觉得诚信的作用微乎其微,“蝼蚁尚且爱惜生命,何况人乎?”

假如没有朝廷法律拘束,我估计390人没有一个人归来,谁会主动回来受死呢?“如果皇帝那么仁慈,当初就不应该抓我们,惺惺作态”!囚犯们肯定是这样想的。

关键是这些死刑犯不归来也得不到好下场。首先古代刑法实行连坐,跑了一个跑不了全家,一人跑全家甚至全族都要遭殃,唐朝时犯人又不能跑到外国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能跑出大唐的国界吗?

还有就是自秦代以降,户籍制度逐渐成熟和完善,每一户人家在官府都有记录,就像我们现如今的户口一样,犯人很难逃跑。比如秦时实行变法的商鞅,他最终没逃跑成功,在登记住宿时被发现,随之押送到了官府。

商鞅死在了他制定的“连坐法”之下,连坐法让所有的人都不敢让他住宿,户籍制度又让他无处遁形。试问这些死刑犯们有比商鞅能力大的吗?

结语:皇帝开恩放了囚犯,这些犯有重罪的犯人都是社会油子,与其逃不掉,还不如感动皇帝一把,兴许皇帝龙颜大悦,大赦我们,我们就可以获得一线生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