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眼镜产业太“豪横”了!生产企业达120家,占据国内中高端太阳镜超八成市场

2020-12-04 12:03:22 作者: 厦门眼镜产业

12月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孙春燕/文 常海军/图)小小的眼镜,背后是大大的商机。昨天,厦门国际眼镜业展览会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豪横”厦门眼镜产业成为镁光灯下的焦点。导报记者从会上获悉,厦门眼镜产业年产值已超百亿,中高端太阳镜八成来自厦门。

业内人士还表示,一直被冠以“暴利”的眼镜业,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赚”,大部分费用花在渠道上。另外,作为个性化、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消费品,眼镜电商并不被业界看好。

1

豪横 厦门眼镜产值超百亿

这两天,厦门国际会展中心,2万多平米的展馆内,200多家眼镜企业、500个知名眼镜品牌齐聚一堂。

厦门市眼镜协会人士表示,厦门拥有良好的眼镜产业基础,已形成涵盖太阳镜、光学镜架、镜片、老视镜、生产设备的眼镜制造行业,形成了从材料、零件、电镀、成镜、包装到批发零售等完整的产业链,拥有众多影响力较高的品牌。

温州商人黄先生在厦门经营眼镜店已有十几年,他告诉导报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一批优秀眼镜生产企业及配套厂移师厦门,厦门眼镜产业慢慢有了基础,并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跻身中国乃至世界较高水平之列。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厦门眼镜产业已经有相当的‘江湖地位’,前五大品牌基本都在厦门。”厦门市眼镜协会会长黄法调表示,“暴龙”、“海伦凯勒”、“派丽蒙”等厦门眼镜品牌已然成为国内的流行风向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高。

厦门市眼镜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厦门眼镜生产企业达120家,品牌商贸、眼镜电商企业约50家,2019年总产值达110亿元,相比5年前的56亿元几乎翻倍态势。其中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有2家,超5亿元企业3家,过亿企业有20家。

据悉,产自厦门的中高端太阳镜产品已占有国内八成以上市场,占据海外代工一半以上份额,厦门并因此被中国轻工联合会和中国眼镜协会授予“中国太阳镜生产基地”荣誉称号。

2

暴利?业者说没想象的那么好赚

说起眼镜行业,“暴利”这个词几乎是如影随形,网上甚至有这样一则顺口溜:“20元的眼镜,200元卖给你是人情,300元卖给你是交情,400元卖给你是行情。”

果真如此吗?是,也不是。“眼镜的毛利率确实挺高的,但净利率却和大部分行业差不多,甚至比一些服务业还低。说它是暴利比较片面,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赚。”莲花一家眼镜店店长徐先生告诉导报记者,从隐形眼镜到镜片、镜架,加价都是以倍为单位的,个别品类甚至加价10倍左右。“这样看确实暴利,但其中80%-90%都会被各种成本蚕食,到手的利润也就一成多,这样看又不能算暴利。”

眼镜业业者吴先生也说,一般来说,镜片的采购成本约为50-100元,镜架的采购成本约为百元左右,每副眼镜的最低采购价也就150元左右,但市场上眼镜的价格普遍在千元左右,毛利确实非常可观。但是如果扣除人工、店租、营销、管理等成本,却又没有预期的那么好。

今年,吴先生把门店数量从四家缩减至两家。在他看来,眼镜业之所以“假暴利”,是因为房租和人工费用太高而人流量又太少,大部分门店盈利能力非常有限。“一般以上的收入都要‘贡献’给工资、房租和装修摊销、物业和水电等费用。”

在“眼镜第一股”博士眼镜的财报中,2018年博士眼镜的总体毛利率约为74.12%,相当于成本260元的眼镜要卖到1000元左右,加价率超过285%,几乎可以和一些医药企业相媲美。

但同时,博士眼镜需要扣除商品采购成本、人工工资、社保、租金、物业及水电等9项费用,以及13项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扣除后2018年博士眼镜营收5.66亿元,净利润0.59亿元,净利率仅为10.5%。相当于零售价为1000元的眼镜,实际只赚了105元。

3

难题 转型做眼镜电商并不容易

门店引流能力不足,是目前实体眼镜店面临的最大困境。业内人士认为,核心原因是品牌没有差异化,同质化极为严重,在人流量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消化高昂的运营费用,只能被迫提高单价。“当前全国眼镜产业都面临着品牌含金量亟待提升的发展瓶颈。”黄法调说,怎样打造品牌含金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升级,是摆在整个行业面前的一大课题。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