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丨技工“院士”周树春:培养出三任世界冠军的大国工匠

2020-12-04 20:36:39 作者: 匠心丨技工“

尽管解决了技术难题,面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特殊环境,仍有一系列的问题等着周树春和他的团队去解决。

巴布亚新几内亚施工现场图

在出发之前,周树春作为教练,指导培训了17名员工,并结合现场地质、气候条件,通过数百次的实验,摸索出焊接电流电压、焊接速度、送丝速度、焊丝伸出长度等参数,成功创造出纤维素型焊条和药芯焊丝自保护下向焊的X60管线钢焊接新工艺,最终将矿浆管道每道焊口的焊接时间由3小时缩至40分钟,为顺利施工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技术问题得到解决后,自然环境的恶劣成为另一个逃不开的问题。

2008年5月份,周树春和队友们来到了新几内亚,当地蚊虫肆虐,可能携带者着疟疾病毒,还有毒蛇的威胁,让他们不得不随时都做好全身防护。120公里的管道铺设地形也十分复杂,施工过程中不仅常常要穿越公路、森林,还要经过沼泽地、悬崖等特殊区域,“林中覆盖的全是腐殖土,一脚踩下去可以没过膝盖。而且管道在阳光的暴晒下,温度可以达到五六十度,站在上面进行焊接,脚掌心被烫得钻心痛。”周树春说。

克服一个接一个的困难后,在周树春研发的新工艺下,针对瑞木镍钴矿浆管道焊接的6000多道焊口,经x射线检测,合格率达98.7%,在100公斤的水压检测下,合格率则达到了100%。项目的成功落地为中国首次在国外承担如此量级的焊接项目,树立了优秀的范例。

最严的标准,最好的成绩

2009年5月底,巴布亚新几内亚矿浆管道项目结束,周树春回到国内。经过一个又一个挑战后,他发现30多岁的自己在公司依然算是年轻人,面对企业内优秀的技术员工青黄不接的现状,他萌发出了“培养更多优秀年轻人”的想法。

在与企业沟通后,2010年年初,周树春被调到了四川省攀枝花技师学院。2012年年底,在国家的批准资助下,周树春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进行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以及焊接技艺的传承。

从业界转移到了教学,周树春也经过了一番调整,“以前工作的时候,自己只需要把工作做好就行了,但调到学校后,你不仅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而且还要想办法把自己所学的技术全部传授给学生,会多了一份责任感。”

自2011年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开始,周树春参与到了选手的选拔和国家集训队焊接项目的训练中,主要负责对低碳钢、铝合金、不锈钢这三种母材的焊接方法,包括手工焊条电弧焊、钨极氩弧焊、实芯焊丝气体保护焊、药芯焊丝气体保护焊。

在训练中,周树春是出了名的严格。

选手们每天早上最晚8点就要开始训练,练习到中午12点,短暂午饭休息后,下午1点半就要开始训练,直至晚上10点,中间仅余1小时的吃晚饭时间。“因为我们做焊接都是手上操作,对选手们的上手要求是非常高的,熟练度很重要,所以每天的训练时间也比较长,可能要达到13到14个小时。”周树春说,有一次学生们当日的焊接任务没有完成,一直训练到凌晨3点多才回去休息。

这种严格的训练在节假日也没有例外,在高强度、高压下,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坚持到最后,“我们最开始是从全校范围内选,能选出几十个学生,训练一个星期后就差不多走了一半,再训练一个星期,又会有一部分学生待不下去,最终能坚持下来的就只有10多个人。”

周树春说,在攀西地区,很多来读技校的学生家中条件比较差,希望能通过一门技术来改变自己的人生。但筛选是残酷的,即使能有十多个学生熬过训练,面对世界技能大赛,他们还要进行一轮一轮的集训淘汰,最终只能有一个人代表国家去参加比赛。

在严苛的训练和筛选下,2011年中国首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第41届),也是周树春第一次带队参赛,便一举拿下了焊接项目的银牌。在42届世赛上,因比赛流程出现了一点小疏忽,焊接项目痛失金牌。但在圣保罗举办的第43届世赛上,周树春指导的中国选手曾正超拿下了中国在焊接项目的第一块金牌,后续两届世赛上,周树春门下的选手宁显海、赵脯菠连续拿下两届金牌,实现了中国在该项目的三连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