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2年前的三月,杜甫写下《春望》,因诗中一字传神成为经典

2020-10-21 11:21:06 作者: 1262年前

三月是春天的季节,三月是花儿的花园。然而,在1262年前的三月,杜甫写下《春望》,因诗中一字传神成为经典。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他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他吸收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写出了他企望入仕,在仕途大业中实现自己“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渴望建功立业,兼济苍生。

因此,杜甫为了进入仕途,实现心中理想,他参加了两次考试。

第一次,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游历中的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次年,他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第二次,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但是,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选。

既然科举之路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却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

直到天宝九年(750年)冬天,杜甫趁唐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之际,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玄宗命其待制在集贤院,等候分配,却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但他不愿意任这等小官职“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此时,杜甫因已经年近四十四岁,呆在长安也十多年,为生计才接受了这种所学无用之职。之后,他分别又任职过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等等;但是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得到重用,无法施展他的理想抱负。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浮至长安,因官职小而释放,次年三月写下此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目睹沦陷之后萧条零落的长安,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千。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满离情。

明代钟惺用《唐诗归》评价此诗:“所谓愁思,看春不当春也。”是呀!三月本该大地回春,百花齐放;但是诗人眼前的景象颓废,毫无生气,所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烽火连三月”战火不断,所以渴望得到一封家书以慰寂寞。但是在这战争年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诗人感慨“家书抵万金”,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了白发。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可谓一字传神。全诗沉着顿郁,真挚自然,体现出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情感。正因如此,《春望》流传千古,成为杜甫名作的经典之一。

文/宝爸说故事,图片来源网络。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