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耀给大学生讲慈善:善经济时代,慈善不只是捐钱

2020-12-05 12:40:07 作者: 王振耀给大学

中国网报道(记者韩琳) “原来以为做慈善就是捐钱,听了这个讲座以后才明白,原来慈善还有那么丰富的内容和重大意义。”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一间教室,一位学生这样告诉记者。

这里刚刚举办了一场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给国科大的学生们讲解“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同学们一边往教室外走,一边兴奋地谈论着自己的感受。

讲座现场。(韩琳 摄)

此次讲座的主角王振耀是我国慈善领域的著名学者,曾于2001年担任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又于2008年9月开始负责组建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并担任司长,为我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和医疗救助制度建设以及福利制度特别是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

据此次讲座的主持人——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国科大基金会副理事长赵红老师介绍,此次讲座是国科大基金会联合明德讲堂共同发起的系列公益讲座的第四场讲座,也是国科大基金会首届校园公益文化节的一部分。校园公益文化节由公益图片展、校园公益文化倡导、系列公益讲座三部分组成,活动聚焦金秋11月,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三全育人要求。

慈善并不只是捐钱

王振耀院长的讲座内容分五个部分,分别是: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格局;善经济阶段的财富增长趋势;重新认识中国之善:公共大善的逻辑;百年大变局中的慈善发展挑战;继承与创新中国之善的世界使命。

王院长首先给学生们介绍了有关慈善、公益的基本知识,以及中国慈善事业的历史和现状。一句“慈善不只是捐钱”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振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三条为例,讲述了慈善的内容包括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甚至包括科技创造和解决社会问题。

据王振耀介绍, 1998年是中国的慈善事业的转折点,中国慈善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当年,我国东北地区发生松花江、嫩江大洪灾,国内外各界为抗洪救灾捐赠的钱物总数达到70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内捐款40亿,首次超过海外捐款。

2004年印度洋发生海啸,本来跟中国无关,但全国行动起来,很快就捐赠了6个亿。这是中国民间首次大规模向境外提供慈善捐助。

2019年,全国共有社会组织86.6万个,各类人员就业1037万人;在社会组织中,社会团体371638个,基金会7585个,民办非企业单位487112个;全国社会组织捐赠873亿元,注册志愿者近1.4亿人。近些年来,全国的慈善捐赠基本维持在每年1000亿元上下的水平上。

“中华民族的爱心是很厉害的,老百姓稍微富起来之后就开始进行慈善捐赠。”王振耀说。

王振耀在给大学生讲解自己对慈善的理解。(韩琳 摄)

王院长给大学生介绍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格局,从历史到现实、从法律到文化、从世界经济的阶段性成果到当前新冠疫情的影响,多角度多侧面地说明他对慈善的深刻理解,同时勉励学生们努力学习,为中国的慈善事业做贡献。在场的年轻听众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善经济时代到来,要学习善知识

王振耀表示,2011年世界GDP达到73.17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10444美元。人类在历史上首次达到如此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此后,世界经济进入了高阶段的发展瓶颈期和重大转型期,经济发展、社会服务与现代慈善走向融合,世界正在步入一个新的时代,即善经济时代。其特征是社会价值持续转化为经济价值。其中突出的一点是商业文明出现转型,商业文明的内在价值从“比强”转变为“比好”——看谁更好。比好就是向善。商业向善于是成为新的社会价值标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