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守望小山村
——记广东省五华县转水镇黄龙村乡村医生、退役军人钟汉清
■吕高排
平时不行,周末不行,上午不行……选择在一个节日的下午接受采访,钟汉清显然动了一番心思:除了急诊,这个时间前来看病的村民比较少。
在广东省五华县转水镇黄龙村乡村医生钟汉清的心中,5326位村民的分量,显然比这次采访重得多。
然而,日子“精挑细选”,采访仍被打断——72岁的村民志清老人心脏病突发!
挂断电话,背起药箱,抓起氧气袋,撑开雨伞,钟汉清一头扎进雨幕中。
实际上,从接到电话开始,钟汉清的手就一直没停下:从几个药瓶中倒出药粒,均等分开,用纸包好……
在这个他工作了36年的小山村,钟汉清对每条路、每户人家、每个患者都了如指掌。他迈开步子,脚步匆匆,尽管道路泥泞,尽管已是61岁,他还是想全力跑在时间前面。
谁承想,离开这个小山村,曾是钟汉清儿时最大的梦想。只是,在如愿参军离开数年后,他还是选择了回来,并深深地扎下根来。
把钟汉清“留”在小山村的,是那份挂念村民看病难的深深“乡愁”,是那颗惟愿“悬壶济父老”的医者仁心。
一沓烧掉的欠账单
“乡里乡亲的,要是家里过得去,谁会欠钱不还”
“多数老人不识字,看不懂药品说明……”钟汉清给全村每个人都建了健康档案,其中包括18位重症精神病患者,305个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这些档案一份放在柜子里,一份存在他心中。谁家老人心脏不好,谁家孩子容易积食,他心里一清二楚。一接到电话,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志清老人一家是钟汉清格外关注的对象。老人心脏不好,老伴有残疾,儿子智力有障碍,儿媳是聋哑人,一家人靠低保过日子,清苦拮据。
钟汉清赶到志清老人家中时,老人正蜷缩在小床上,呼吸已经很困难。钟汉清立刻取出硝酸甘油塞到老人舌下,打开血压仪给老人测量:“血压真高!”
钟汉清取出药物帮老人服下,轻拍老人细瘦的胳臂,动作娴熟地一针穿进,血液回流,拨动开关,药液就滴滴答答流了下来。
一袋药液还没输完,志清老人已经坐起来有说有笑了。他记不清这是钟汉清第几次让他“起死回生”:“我们家给钟医生添了太多麻烦了。孙子一出生就得了吸入性肺炎,儿媳妇感冒又感染大叶肺炎。整整10天,钟医生天天来家里,大人小孩一块治,可他临走时我们一分钱也给不出来,家里穷啊。他说,有钱没钱,看病为先,救命最要紧。后来我家日子好些了,去还欠账,他早把全村人的欠账单一把火烧了。他说怕大伙儿有思想负担,乡里乡亲的,要是家里过得去,谁会欠钱不还?”
“看情况,钟医生的生活也好不到哪儿去。”我在一旁问道。
“钟医生是用自己的积蓄补上的那些欠账,五六万块呢!他从不让病人花冤枉钱,开药都拣最便宜最实用的。5年前,国家才开始给乡村医生补助,那时1年也就1万块吧。前几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奖金5000块,他一分没留,全捐给了县里的无偿献血奖励基金。”
一个停顿的脚步
“不少村民有病只能拖着,小病拖成了大病,大病拖成了绝症”
被大山大河环抱的黄龙村曾是省级贫困村。1977年恢复高考后,钟汉清报考广州医学院,因6分之差失之交臂。因为家中兄弟姐妹众多,无法负担他复读的费用,钟汉清只能回到村里,种地务农。可那颗年轻驿动的心,早已飞向外面的世界。
1979年,19岁的钟汉清没有放过当兵的机会。在原福州军区某师师直特务连,结束新训的钟汉清在师医院招考卫生员的考试中一举夺魁,留在师医院做了卫生员,之后又被选送到上级医院进修。这个年轻的士兵憧憬着穿一辈子军装,当一辈子军医。但1984年百万大裁军的命令让他的期望戛然而止。
退役回乡,机会仍然垂青业有所成的钟汉清,县城一家卫生院院长登门请他去当医生。舒适的环境,稳定的收入,有前景的平台……想到全家人可以过上好日子,钟汉清喜出望外,心中像村边湍流不息的五华河,流淌着欢快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