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剧照
文 | 叶伟民
有人问我,好的写作指南应该长啥样?我看主要有两点, 一是简单易懂,切莫故弄玄虚; 再是作家要融入他的经历或人生,且十分 真诚。
为什么呢?因为我相信, 写作虽有底层规律,但终究是个人的。这与所有艺术一样,如马拉多纳,盘控传射样样出色,但反过来不行——并非努力就可封神。两者依存,既广泛又具体,足球才是活的。
因此,那些把写作往玄乎里整,或通篇自我标榜的所谓“指南”,都不值得一读,充其量不过是鸡汤或凡尔赛。
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值得推荐,不沾上述毛病是其一, 更重要的是他在艺术和商业间的平衡,给了当今写作更自洽的对照。金是好莱坞的宠儿,作品畅销且多被改编为电影,其《肖申克的救赎》人尽皆知。他既靠作品积累了亿万家财,还获得多项世界级文学奖。
这本书记录了他的历程和法宝,乍一看似乎没什么特别。不过,当他遭遇车祸,断成九截的腿像积木般砌起,就坐轮椅上写作,便知这一切不仅仅是运气。
作家的工具箱
这本书最核心的理论在第二部分——《工具箱》。金的爷爷是位木匠,随身带着一个巨大的工具箱,金看着他锤子剪刀搭配飞舞,就能变魔法般敲打出一切东西。
待他成了作家,忘不了工具之利,觉得每个作家也应有自己的 “工具箱”,第一二层放最常用的东西——词汇、语法,风格的要素,第三层则是各种经验技巧。这样,多么复杂的文章都不在话下了。
这工具箱并非动辄修炼十年八年的神功,都是极其简单的常识。例如词汇—— 简单直白的词就是好词。追求华丽丽的“炫技党”可能要失望了,舍近求远说的就是你们。金还列出几个句子为例:
他来到河上。河就在那里。
——厄内斯特·海明威,《大双心河》
事情就是这样。
——道格拉斯·费尔拜恩,《射杀》
有些主人很友善,因为他们讨厌自己非做不可的事,有些很愤怒,因为他们讨厌残酷,有些人很冷漠,因为他们很久以前就明白了,除非冷漠,否则当不了主人。
——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
“(以上句子)词汇堪比初级儿童读物……最糟糕的做法之一是粉饰词汇。”金说。
工具箱还装着更多常识,例如戒掉长句、被动句和副词。尤其后者,他恨得牙痒痒。他形容: “通往地狱的路是副词铺就的。”副词癖,说到底还是作者不自信,一个劲儿地加词强调。
例如:“‘把它放下!’她威胁地叫道。”把“威胁地”去掉要更简洁有力。
基础元素论:最精华的一段
学者陆谷孙为《写作这回事》的中译版作序,如此评价:“他不作高头讲章,不强加清规戒律,而是‘开口见喉咙’。”
我认为甚为中肯。也正因为过于娓娓道来,一些金玉良言竟躲迷藏似地一带而过。比如:
“在我看来,短篇小说也罢,长篇小说也罢,都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叙事,将故事从A点推至B点,最终推至Z点,故事结束;描写,把读者带进现场;对话,通过具体言语赋予人物生命。”(第141页)
这印证了我过去分享过的“四元素写作法”, 相较之金的版本(叙事-描写-对话),多了一个“背景”,即把故事背景、插叙回忆等再归一类。这样,“基础元素写作法”的外延拓宽了,适用于从虚构到非虚构(含新闻特稿)的大多数文体。
这个方法早年来自前辈和同行,也不知有无借鉴金的版本,或另有起源,各有滋润。总之,它相当好用, 当你发现自己正在用单一元素行文时,就知道要出问题了。相反,如果你未曾听闻,将难以看到问题的本质。
作家无法造就,只能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