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粟”之中读沧海(自然之子)

2020-12-14 06:42:39 作者: “一粟”之中

黄邦钦

材料图片

中心阅览

众多海洋中,体量仅微米级的浮游植物,是比“九牛一毛”更小的存在。浮游植物扮演着怎样的人物?从其组成的纤细改变中,又怎么窥视海洋改变?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试验室首席科学家黄邦钦,从浮游植物下手,在我国近海展开了百余航次现场研讨,建成了配套参数完全的浮游植物实测数据集。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浮游植物。”谈起自己研讨的方针,本年56岁的黄邦钦打开了话匣子,“海洋浮游植物是一类单细胞的光合自养生物,是海洋的初级出产者,也是海洋生态体系的根底。”

这位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试验室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取得者,用30多年时刻在我国近海展开了150航次的现场研讨,建成了配套参数完全的浮游植物群落生态学实测数据集。

窥视海洋里的“大千世界”

1988年,黄邦钦从厦门大学生物系结业,硕士结业论文即以海洋硅藻为研讨方针。彼时,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讨组刚成立,急需生物专业人才,参加该研讨组的黄邦钦由此开端了海洋生态学与全球改变研讨。

浮游植物处在海洋经典食物链的底层。黄邦钦说,作为海洋蛋白质的根底供给者,浮游植物经过能量和物质传递供应食物链上游,也影响着食物链上游的生物资源,“比方海洋渔业资源,怎么确认合理捕捉量,就离不开对浮游植物初级出产的研讨”。

“不同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哪些环境因子会形成影响都是咱们重视的方针。”黄邦钦说。

探秘近海海洋储碳进程

近年来,黄邦钦的研讨重点是海洋生物泵。在海洋中,浮游植物能够经过光合效果固碳、储碳,然后下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调理全球气候。有光层海水里的浮游植物,经过光合效果固碳,将溶解在海水里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固体的有机碳,其间一小部分在海水中沉降,深埋于深层海水中,学界将这个进程称为“海洋生物泵”。

海洋生物泵的功率其实不高,可是其进程十分杂乱。爪牙浮游植物经食物链传递和呼吸分化效果,将碳“送”回大气,只要不到10%的碳能经过沉降深埋。即便如此,由于海洋体量巨大,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也占到了人类排放总量的近30%。不难想象,假如没有海洋,大气里的二氧化碳浓度会大幅添加。

能否经过深化体系的研讨,讨论添加海洋碳汇潜力的可能性,为未来地球环境工程可能性供给根据?这正是黄邦钦近年来研讨海洋生物泵的愿景地址。二零一六年以来,他作为国家重点研制方案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领导一项针对海洋生态体系储碳的研讨,其方针便是提醒近海海洋储碳的进程及其影响因子。

“浮游植物的品种和海水性质等要素都会影响到海洋固碳、储碳的速率、功率和进程。”黄邦钦说,接近大陆的近海,因养分丰厚,浮游植物更为“旺盛”,其面积尽管不到海洋面积的10%,固碳才能却高达28%,碳汇潜力较高。

数十年堆集,建成实测数据集

一台购于1997年的旧式显微镜摆放在黄邦钦的试验室里。这台显微镜体积小,便于带着,他每次出海观测都喜爱带。海水腐蚀留下的斑驳遍及显微镜镜身,斑驳里都有他出海的回忆。

1987年十二月,还在读硕士研讨生的黄邦钦第一次出海参加一线观测研讨,就逼真领会到了出海观测的艰苦。大风大浪中波动,晕船的难过感从未中止过……“第一次出海就被来了个‘下马威’。”他笑言。

但他仍然巴望出海,爱惜每一次一线观测的时机。一个出海航次历时少则两周、多则一个多月,为节省出海时刻和科考船费用,黄邦钦每天很少歇息。“船抵达指定采样地址,不论是白日仍是黑夜,都要立马投入作业。”黄邦钦说,要取得接连的昼夜改变数据,需求展开接连多日采样,他曾一次接连作业72小时,只为尽量多地获取观测样本和数据。

2000年十一月,黄邦钦和搭档们曾在海上与飓风正面相遇,最大浪高达11米,科考船摇晃起伏曾达40度。黄邦钦抓着扶手在床上颠了20多个小时,“那时候只能躺着,底子无法站立,现在想来都后怕。”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