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闸坐落高碑店村北口桥西,当地居民俗称为“老闸门”。平津闸建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竣工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这儿最早叫郊亭闸,元延祐年间改建石闸,更名平津闸。明宣德、正统年间都曾重修此闸,以利漕运。元、明、清三代都曾在该闸设官吏统辖,有定额编夫船户。
元代时,原河闸为木制,年久易腐烂,后改用石闸。据了解,平津闸有上、下两闸,现在平津闸只留有上闸,保存无缺,并且闸槽、绞关石容貌仍旧。这儿是通惠河古代漕运的一个有力凭据,也是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仅有的元代漕运遗存,具有较高的前史价值。
平津闸有上下两闸相距七里,并且上闸与庆丰闸间隔十五里,只需打开上闸,庆丰闸连闸底都能显露,可见平津上闸对这一段十五里长水道的重要性。平津闸上下两闸封闭,上、下闸之间七里长的河面就会有安稳的水流,此刻商船频频交游于河面上。
现在,在平津闸上闸南北两边,别离复建着龙王庙和将军庙。龙王庙内有一块古石碑,碑额正面题有“龙王庙记”,碑身题有“通惠河龙王祠记”,落款为“嘉靖辛酉岁孟夏”,碑额反面题有“永垂不朽”。
明代时,高碑店村建有通惠河龙王庙(祠),建于明嘉靖辛酉年(1561),明清时,这座龙王庙是专供朝廷和漕司官吏祭祀龙王的庙祠。上世纪六十年代,龙王庙被毁,只剩下那座嘉靖年间的“龙王庙记”古碑。2011年,高碑店村在旧址复建龙王庙,一起复建了清代时的将军庙,康复了旧日这一带“一闸两庙”的景象。
(原标题:通惠河畔 寻运河遗址)
来历 北京晚报
作者 杨晓凤
流程修改 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