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惠河畔寻运河遗迹:“头闸”大通闸哪儿去了?

2020-12-15 16:03:14 作者: 通惠河畔寻运

在新一期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二零一六年-2035年)》中,“大运河文明”再次被提及,大运河包括元代郭守敬引白浮泉流,拓荒的通惠河,衔接京杭大运河的整个北京漕运和城市供水的水系,它蕴含了悠长的前史。

前段时刻,北京的一些人文地理爱好者,以“我爱大北京,我爱大运河”为主题,在通惠河畔,经过步行的方法,探寻大运河文明。

清末大通桥一带

现在的大通桥旧址

庆丰公园里的古槐

保存在岸边的平津闸上闸

还有旧物遗存

此次是步行行走的第一期,道路从东便门到高碑店。其间第一站便是大通闸,大通闸俗称“头闸”。

隔着一人多高的铁护栏,向西抬头瞭望,不远处的东便门谯楼在秋风中巍然耸峙,悠悠通惠河水慢慢东行,似乎在倾诉过往的故事。

通惠河是元代郭守敬掌管建筑的漕运河道,它源自北京北郊昌平境内,经昆明湖向东南穿过北京城区,东出至通州,入北运河,初时河道水流湍急,后因水源缺少,逐步淤废。

明宣德七年(1432)改建北京城,元大都时期的通惠河被圈入皇城中,漕船不能驶入城内,所以,“头闸”这儿便成为通惠河的起点。通惠河出北京城东便门,向东与通州北运河汇流南下杭州。

旧时,在东便门外的河面上,曾有一座明代的三孔石桥。依据记载,桥体为花岗岩条石砌成,拱形桥洞,中孔较大,两边桥孔较小,桥墩为尖形,以利分水。三个券洞上方均雕琢有精巧的兽头,名“趴蝮”,在桥的东西两岸,也各有一只趴蝮。桥上两边各有26根望柱和25块护栏板,桥头有抱鼓石。望柱为方形,雕有莲瓣平顶方形柱头,护栏板为实心板,具有典型的明式风格。

因其地理方位特别,桥西为内城护城河,桥东开端为通惠河。因而,该桥被命名为“大通桥”,取其互通之意。这道水闸因而得名“大通闸”。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正统三年(1438)五月,造大通桥闸成。”水闸方位就在当年的东便门外,即现在北京市高级法院东边南侧的通惠河上,当年与桥一起制作的还有运送漕粮的大通闸码头。

依据老照片能够得知,当年东便门外水域宽广,驳船络绎,反常繁忙。有诗句描述从前的通惠河:“宛宛漕渠天上来,金堤玉垒圣人开。仙槎合傍银河挽,粟米如山绕凤台。”

那么,大通闸哪儿去了呢?

大通闸于1956年就被拆掉了。不过,现在在大通桥故址,东护城河出口处的暗河桥梁上,还能看到两孔石桥,桥头上镶嵌三颗分水兽头,有人猜想为当年原件。其光怪陆离的身影,尽管缺少新鲜感,却可贵保存无缺,不由感叹:桥已逝,兽犹存。

其实,大通桥码头不只是漕运粮食的货运码头,它仍是京城重要的客运码头,南来北往的旅人许多在大通桥码头下船入城,或是搭船南下。当年许多名人曾在大通桥码头留下包括告别之情的送行诗句,如明代户部侍郎钟芳、清末诗人俞陛云,还有谭嗣同,在他们的诗句和交游通讯中都留下了在大通桥码头告别的文字。

再有便是曹雪芹在小说《红楼梦》中曾说到,当年幼小的林黛玉从扬州辞父进京,走的水路便是京杭大运河。咱们玩笑地说,林黛玉或许便是在大通桥码头上岸,步入京城敞开“新生活”的。

变身庆丰公园

因铁栏杆阻挠,咱们无法“接近”通惠河水,只好沿通惠河北路一路向东。不远处看见一处街心花园,一座“万流朝宗”的牌楼赫然耸峙。“万流朝宗”牌楼的含义,也好了解,所谓“万流”,望文生义,千万条河流,引申一下能够了解为泱泱华夏;所谓“宗”,则是干流、根的意思,其意思便是华夏都归于此。据了解,这牌楼地点的方位大致就在大通桥码头故地邻近,而在码头故地矗立这座新牌楼,也显示出前史上大通桥在通惠河上不同寻常的位置。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