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正山堂金骏眉创始人江元勋:点化绿叶成佳品

2021-03-09 19:26:47 作者: 专访正山堂金

若论中国红茶“一哥”,江元勋应该是没有悬念的。无论是续写中国顶级红茶传奇的“金骏眉”,还是成名已久的“正山小种”,或是“正山堂”这个享誉业界的品牌,都与这个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

2008年,江元勋获得有中国茶界“奥斯卡”之称的“陆羽奖”。颁奖词写道:“在困境中,他站了出来,以艺术家一样的想象神奇地点化了武夷红茶片片纤细的叶尖。正山小种红茶在他指间涅槃重生。”

身为正山小种红茶第24代传人、金骏眉创始人之一、正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江元勋就像他的祖辈们一样,准备用一生时间复兴那片“中国红”。

正山堂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武夷山星村镇桐木村的厂区

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

江元勋皮肤黝黑,戴着眼镜,看起来很像一名工程师。他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厂中度过的。早晨一上班,他第一件事便是品鉴前一天制作的成品茶叶,定出品质与级别。然后,再去车间查看茶叶制作情况。这两件事大约要花去他半天时间。

直至下午,江元勋才终于有时间坐下来。在浓郁的茶香中,江元勋陷入了回忆。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是正山小种的诞生地。从明末至今,正山小种的历史延续了400余年,久居于此的江氏家族便是这段传奇的亲历者。“我从小就与茶叶打交道,9岁上山采茶,13岁跟着祖父学习精制红茶,从采茶到制茶,每个步骤都很熟练。”

“最痛苦的是上世纪90年代前后。当时,国内红茶市场极为低迷,茶农的日子很难过。很多人离开家乡到外面打工,大片大片的茶园荒芜了。当时,桐木村只剩下2家茶厂还在坚持生产正山小种,其中一家就是我办的。”回忆起红茶产业最低谷的那几年,江元勋语气里带着一丝沉重:“我祖父临终前曾说过,正山小种是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丢,一定要把它继承下去。每次一想到这句话,我就觉得怎么都得坚持下去。”

实际上,当时的江元勋还算不上一位非常合格的企业家。更准确的说法是,他只是一位优秀的制茶人。他不太关注经营,也不关注营销,唯一关心的就是自家茶叶的品质。精选最好的茶芽,用最好的工艺,做最好的产品就是他的全部想法。

然而,市场给了他沉重一击,一片片凝聚了他全部心血的茶叶,依旧孤独地躺在仓库里,无人问津。

2001年,江元勋迎来了企业生涯的第一次转机。当时,武夷山市决定帮扶龙头企业振兴红茶,尤其是要振兴正山小种。在市有关部门帮助下,一位企业管理经验极为丰富的专家——祖耕荣,来到江元勋身边,帮助他处理企业经营管理以及产品策划营销问题。

开始的时候,两个人的合作远谈不上愉快。祖耕荣一开口就谈品牌,江元勋依旧执拗地念叨着品质,两个人各说各话,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这种情况持续了有好几个月。直到有一天,祖耕荣突然瞪着我说,你开窍了。因为,那天我说了两个词——品牌与认证。”江元勋说。

按照江元勋的思路,鉴于红茶在国际市场上深受欢迎,他要立刻着手做两件事。第一件是立刻申请品牌“元正”;第二件事是积极推动有机茶认证。2001年6月份,江元勋的茶厂拿到了德国权威有机食品认证证书,正山小种有了出口“绿色通行证”。趁着这股势头,江元勋又接连拿下了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权威机构有机认证。凭借这些认证,厂里积压的100吨红茶全部销售一空,原本摇摇欲坠的厂子一下子活了起来。

“如今,我们的红茶产品60%出口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中国红茶已经成为国际市场高端红茶的代名词。”说到这里,江元勋长舒一口气,仿佛至今仍心有余悸。

正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元勋

撬动一个偌大的江湖

“自己办厂的出发点很好,但初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国内市场并未撬动。”江元勋说,红茶自明末清初出现以来,已有400多年历史,但始终墙里开花墙外香。英国皇室开创的下午茶风尚让欧洲上流社会乃至全球茶客对红茶趋之若鹜,可国内消费者似乎更偏爱绿茶、乌龙茶,对红茶的兴趣不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