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专程从沈阳来到上海寻迹圆梦。
雷锋生前班长刘景凤是第一个在上海宣讲雷锋的,58年后再回上海重走当年宣讲雷锋之旅。
“当年作报告播撒学雷锋火种,今日来寻迹圆怀念雷锋之梦”。今年“三五”学雷锋日之际,雷锋当年班长、八旬老人刘景凤在沪上著名雷锋收藏家冯建忠的牵头安排下,专程从沈阳来到上海寻迹圆梦。
寻找当年的“播火人”
冯建忠在研究梳理上海群众性学雷锋活动的历史时,发现全国学习雷锋的热潮是在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正式发表毛泽东题词后展开的。但从1963年2月、3月上海出版的《解放日报》《新民晚报》《青年报》合订本及报告会老照片等线索表明,上海在1963年2月27、28日,3月1、2、3日这五天,学雷锋活动已开展得如火如荼,仅2月28日的《新民晚报》上有关学雷锋的内容就有4篇,头版有3篇。上海因而成为当时“学习题词第一城”。而率先点燃学习雷锋热情之火的关键人物,是两位雷锋的战友刘景凤、伊德阿。特别是刘景凤,是雷锋生前新兵连班长。
冯建忠从小就会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入伍期间坚持学雷锋,多次受部队表彰。退伍回上海工作后,他又几十年如一日收藏雷锋史料上万件。这几年来,他一直在想,如果当年的“播火人”再到上海走一趟当年的宣传雷锋之路,多有意义……终于,他几经周折,寻找到了当年的雷锋班长。
原来,1961年3月,组织上安排刘景凤到位于江苏省镇江市的解放军车管学校学习。1962年下半年,得知雷锋不幸牺牲后,他十分悲痛,就写了篇回忆文章登在原南京军区的《人民前线》报上。后来军队系统率先开展学雷锋活动,原南京军区领导知道后,就抽调他到上海等地作报告,宣讲雷锋事迹。
1963年2月27日,刘景凤一到上海,就连续两天在解放军驻沪海、陆、空军和公安部队作报告,还抽空与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干部、战士座谈,参观八连荣誉室。3月1日上午,共青团上海市委在文化广场举行“雷锋事迹报告会”,1.4万多名青年聆听了刘景凤和伊德阿所作的雷锋事迹介绍。下午,他又参加了在中福会少年宫举行的《伟大的战士,我们的榜样》主题集会。
寻访58年前手栽的松柳
3月4日晚,刘景凤乘坐高铁从沈阳来到上海。老人虽已年过八旬,但精神矍铄、思维清晰,目光炯炯有神,依然保持着军人特有的风采。回忆起与雷锋相处的日日夜夜,刘景凤充满激情。
“‘班长,我到八班来了,请您多多帮助。’抬头只见一位帅气的小伙正笑着向他报到……”84岁的刘景凤清晰记得:1960年他在汽车连八班当班长,第一次与雷锋见面时的情景。作为班长,他很快发现了雷锋的过人之处。刘景凤印象中的雷锋,活泼好学,经常问这问那。“我就跟他讲怎样提高驾驶技术,怎样保养车辆。”刘景凤幽默地说,“用现在的话说,他很阳光,是个阳光男孩。”
58年前,他曾在中福会少年宫向400多位少年队员、辅导员讲述雷锋的故事,并一起栽下一松一柳两棵树。为了看看自己手植的两棵树,刘景凤顾不上一路辛劳,在冯建忠带领下,赶到位于静安寺附近的中福会少年宫。
“变了,变了,和记忆中的样子完全不一样了”,刘景凤感叹不已。除了少年宫的大楼之外,几乎所有事物都变了。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门前的延安路高架车水马龙;四周都是直入云霄的摩天大厦。
在院内的一棵柳树旁,刘景凤边擦拭着雷锋塑像,边喃喃自语:“老战友,我来看你了。”“松、柳都是雷锋最喜欢的树,他曾在日记中写道,要像松树那样不怕风吹雨打,严寒冰雪四季常青;也要像柳树一样插到那里都能活,紧紧与人民连在一起。”
58年风雨岁月,松树在2005年毁于一场强台风,而柳树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旁边还树起了全新的雷锋塑像,激励着一代代青少年学习雷锋精神。
与生前连长共忆雷锋
“南京路上好八连”是名扬军内外的“集体雷锋”。当年,刘景凤来上海作报告时,曾来到驻在繁华南京路的好八连参观学习。这次上海的圆梦之行,走访好八连是预定计划。这天上午,刘景凤冒雨来到已经移防的好八连驻地。在重新建起的“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刘景凤仔细观看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展品,不时对身边的年轻战士说:你们是好八连的新一代,是雷锋精神的传人,我也要向你们学习,做一名永不褪色的雷锋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