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光琼鸟。复旦大学朱彬彬拍摄
孩子们看到了仙八色鸫
从那以后,观察网络不断拓展。2019年11月,课题组尝试招募了第一批市民志愿者,当天就有100多人报名,接着,更多复旦大学的学生参与进来,并组成学生社团,共同成为观察了解城市野生动物的一员。 滴水湖、南汇东滩、上海大学校园等新的观测点,不断增加。
1982年出生翟晓欣,有另一个名字,叫“海狸”,意为“上海的河狸”,从小喜欢自然和动物的他,最偏爱的就河狸。作为最早参与城市野生动物观察的市民,他用业余时间做这个事儿,觉得很酷。“观察动物,也是了解城市周边生态环境中有意思的方式,”他说,这种了解,也可以有助于更好地安全地与野生动物相处。
和他一起参与的小伙伴,更多的似乎是家长们,带着孩子来学习动物知识,亲近自然。在滨江森林公园,孩子们第一次从红外线照相机记录里,看到“身边”活泼的獐们的生活,一个个大眼睛里满是惊喜。而在顾村公园,无意中拍摄到的仙八色鸫,更是让人惊艳又欢喜。“这只鸟有八种色彩,特别漂亮,而且它是一只迁徙中的旅鸟,偶尔在这里落脚,就被拍到了,”翟晓欣说,真的很幸运。
红外相机拍到的珠颈斑鸠晒羽毛
潮汕小伙子陈泳滨,是复旦大学自然生态科考协会会长,也是跟着王老师一起发现小灵猫,一起观测野生动物的研三学生。“我本科学生物技术,特别爱旅游,可总觉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比较片面,”他说,带着深入了解自然的想法,他考了生态学硕士研究生。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学生还是市民志愿者的招募,除了需要进行观测点布设维护外,后期还要进行人眼物种鉴定,至今,九堂物种鉴定课程,让更多人了解了野生动物。小陈说,其中乐趣无穷。比如,乌鸫鸟,小鸟跟妈妈要吃的,嘴巴长得巨大嘎嘎大叫,特别萌;鸟类羽毛除了保暖、飞翔之外,还有第三种作用……
红外相机拍到的两只棕背伯劳在接吻
下一步,人工智能技术参与网络
“适应了城市生活之后,一些动物可能比人类想象的更加‘聪明’。它们的体型、行为、内分泌、智力都会发生改变,可以比我们想象中更加迅速地适应着城市的拔地而起,并在城市生态化发展中,开始自己的新生活,”王放说。正是基于此,他所在的课题组,正在全面与上海市林业总站合作,对城市生态和野生动物进行进一步的观测和调研。他们的任务是建立一个长期的城市野生动物固定监测网络,不仅研究动物,也为城市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持。
而作为相关专家,王放最近这两年城市动物调查信息,成为他对国家和地方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提出建议的基础。
在他的建议中,包括在城市建立“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关键保护小区”——与传统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不同的是,这个区是没有围墙的,并不禁止人类开发及居住,而是在管理和设施上,为人类与动物提供更为“和平相处”的条件。
学生志愿者在工作中
另一方面,他也希望与提供人工智能识别服务的技术方进行合作,因为拍摄到的海量影像资料,需要识别记录,在人力以外,训练人工智能完成这件事,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观测网络的效率。
在他看来,城市发展的初期,野生动物必然大幅减少,降至谷底,而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机会让它们再次回到我们身边。良好的生物多样性,无疑是城市生态文明的一张闪亮名片。这个意义上说,如何与增加的野生动物更好地在同一片土地上相处共生,上海正在面对的这道新课题,还挺“领先”的。
“城市有高楼大厦商业繁荣,是很棒的,而当我们考虑生活在哪里时,除了这些因素以外,是否也会希望身边有清澈的水,夏天有遮阴大树,晨起有啾啾鸟鸣,抬头见松鼠抱果?”王放说,那就一起来努力建设一个人类和动物一起喜欢的家园吧。栏目主编:徐瑞哲文字编辑:彭德倩图频均复旦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