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跃 痴心不改育豆种

2021-03-31 09:20:14 作者: 张大跃 痴心

红沙窝种植区内长势良好的大豆。本文图片摄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

四百公斤

高产大豆期待全国推广

张掖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而大豆育种在这里却是一个冷门的小品种。放眼整个甘肃省,也没有全国大豆主产区,这也就意味着,张大跃培育的这一粒粒杂交大豆种子,出生地在甘肃,成长地却应该在其他大豆主产区省份。

“我这一辈子,专心做大豆杂交育种,市场推广并不是我的强项。而且我现在岁数大了,很有限的精力、财力还得继续投入到杂交大豆的栽培规程研究方面,继续推动高产大豆栽培示范,也没有精力去做市场推广!”张大跃说出了他所面临的窘境。

产研转化之路没有打通,研究事业必定会面临投入难以为继的局面,这正是张大跃怀揣着金豆子却在“要饭”的症结所在,“我这一辈子就干了育种这一件事儿,如果我的杂交大豆不能得到推广,我真的不甘心啊!”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这些政策让张大跃深受鼓舞。在他看来,自己多年坚持的杂交大豆育种事业之所以举步维艰,关键还是缺少商业化育种体系的支持,没有形成一个高效循环的产业链条。

板凳要坐十年冷,而张大跃的这条冷板凳已经坐了30年。“真的很不容易,正规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冷板凳’时期面临的是没有科研成果,而对于他(张大跃)来说,面临的却是没有研发资金和经济收入,其中艰难,可想而知。但也正因如此,他在杂交大豆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又让很多农业育种专家汗颜。”河西学院教授魏生龙感慨道。对此,张大跃却连连摆手。

张大跃身上,有股特别能感染人的精神头,让人心弦为之一振。说起大豆,他立马两眼放光,精神矍铄,滔滔不绝。各种行业政策,甚至大豆生产销售的相关数据,张口就来。“一辈子就做了这一件事儿,这些事儿宛如长在了我的心里。”

高产的种子和科学的栽培技术是影响杂交大豆产量的两大核心因素。自2009年解决了种子问题后,接下来的这十余年来,张大跃一心投入到了大豆的科学栽培规程上。栽培密度、水肥、温度、生长周期等,都是他反复试验的内容。

“我必须研究出一套适合不同地区、科学高效的栽培规程,给豆农提供全方位的种植技术服务,确保高产。”张大跃说。同时,他也期望,能将自己一生研究的亩产量400公斤左右的杂交大豆推广开来,造福人民,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