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跃 痴心不改育豆种

2021-03-31 09:20:14 作者: 张大跃 痴心

张大跃痴心不改育豆种

豆秧上结满密密实实的豆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

当下,国内主产区的大豆亩产量只有200公斤左右。张掖市大豆杂交育种方面的“土专家”张大跃培育的杂交大豆,亩产量早已达到400公斤左右,而他的目标是亩产500公斤!

张大跃已经66岁,患有严重的糖尿病,靠注射胰岛素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为了这个目标,他依然常年忙碌在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痴心不改。

张大跃曾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一片赤诚

痴心不改攻坚大豆“芯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节还未过完,张大跃就已奔走在甘州区、临泽县等地的多个乡镇,为今年的杂交大豆高产示范推广田做准备。

“作为一名并非大豆主产区的育种工作者,我能培育出亩产量达到400公斤左右的大豆种子,很多国内的农业专家到现在都不敢相信!”张大跃感慨道。

接着,他为记者讲述了一段几年前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

前几年,张大跃带着大豆标本乘坐火车,一位乘客看到后,情不自禁地用手掐了掐他的豆荚,“我以为是塑料做的仿真大豆,真的大豆怎么可能一株豆秧上结出这么多的豆荚!”

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豆秧?2020年8月19日,记者第一次随张大跃来到他位于甘州区红沙窝种植区的种植基地。这里,160亩的杂交大豆高产示范田已经临近收获期。走进田地,高85厘米左右的豆秧上,密密麻麻结了六七层豆荚,每层有5至8个,每个豆荚多是4粒。张大跃告诉记者,自己试验种植的每亩地大概有1.6万株豆苗。

2020年9月9日,记者再次来到红沙窝种植区,“张豆1号”杂交大豆已经收割完毕,正在晒麦场上晾晒,等待脱粒。

连续多日,张大跃吃住都在晒麦场旁边的一间小平房内,炕上放着他需要注射的胰岛素。刚刚翻晒完豆秧的他,肩上搭着的一条白毛巾被汗水浸湿,微微泛黄。

记者拿起几株已经去了叶子的豆秧,上面的豆荚密密实实,颗粒饱满。两天后,张大跃通过电话告诉记者,刚刚脱粒后的“张豆1号”杂交大豆实收实测亩产为387公斤,稍微晚熟的“张豆3号”还需一段时日才能收获。

2020年10月12日,记者第三次来到红沙窝种植区。“张豆3号”已经完成了脱粒装包,张大跃高兴地说,种植面积近50亩的“张豆3号”再创张豆系列杂交大豆亩产新高,实收实测亩产432.6公斤,而他接下来的目标是冲刺亩产500公斤……

经过记者一个收获季节的持续关注,加上张掖当地科技部门的证实,亩产量400公斤左右的大豆并无夸大。而这个数字,张大跃用了10年时间在反复证实。

张大跃向记者提供了两份由原国家农业部颁发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上面清晰记载:“张豆1号”作为植物新品种授权保护的日期为2015年9月1日,而其申请日为2009年8月7日。同时,还有一份“张豆3号”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上面的授权日期为2018年7月1日,申请日为2009年4月10日。

这两个2009年,把张大跃的思绪带回了那段艰辛的育种生涯。

张大跃察看豆秧生长情况。

两地奔走

只为能够多育两茬种子

1955年,张大跃出生在张掖市一个农村家庭。因为家中兄弟姐妹众多,贫穷和饥饿成为他最初的记忆,吃不饱的困境让他对粮食有着现在许多年轻人难以想象的质朴情感。

1978年,从张掖农校毕业后的张大跃先后在武威农林牧局、武威地区种子公司从事农业技术和良种繁育推广工作。1987年,他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培育出高产小麦“武春121”,获省农业厅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1989年,他主导研发推广的玉米金黄417杂交种,获省农业厅农业科学技术改进二等奖……

1993年,38岁的张大跃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转折。这一年,在小麦、玉米等育种领域小有成就的他响应“经济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政策号召,放弃武威地区种子公司总经理的职务,毅然投身到“冷门”的大豆育种领域。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