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有风险“护脸”措施要跟上

2021-03-31 20:00:09 作者: 人脸识别有风

关注“人脸识别”系列报道之三

人脸识别有风险“护脸”措施要跟上

本报首席记者 杜慧 实习生 王琛

本报关注“人脸识别”系列报道引发各方关注,有市民认为,新技术的应用总会产生安全问题,“人脸识别”技术是否有害,关键在于如何使用。昨日,市政协委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国家和省级层面可建立统一的商用安防大数据中心,以此达到防止人脸信息的滥用、外泄等问题。对于非必要的“刷脸”,一律取缔、下架。同时,个人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调查】

人脸信息泄露时有发生

“我还是不支持‘刷脸’,因为一旦我们的人脸信息被非法分子获取,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轻则造成财产损失,严重者还会成为非法分子的帮凶。”3月31日,在石家庄日报社阅报亭前,棉四小区居民王先生正在浏览本报刊发的《强制“刷脸”?谁来保护业主隐私》《生活离不开“刷脸”,谁来保证安全》的报道,他表示“人脸识别”确实给生活带来了智慧与便捷,但也存在信息安全隐患。

记者调查发现,市民的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现实中早有相应案例。

裁判文书网公开信息显示,从2018年7月开始,有犯罪分子通过非法购买公民个人信息并制作相应的“换脸”视频,突破了支付宝的人脸识别认证。2019年,又有“00后”男孩绕过了厦门银行App的人脸识别系统,使用虚假身份信息注册多个账户并倒卖牟利。

就在今年3月30日,新华网刊发报道,近期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的一起特大虚开增值税普通发票案中,被告人通过破解人脸识别技术等方式,注册“皮包公司”用于虚开增值税普通发票,价税合计超过5亿元。据犯罪嫌疑人交代,其破解的App人脸识别系统类别非常广泛,涉及政务、安防、金融、支付、生活消费等用户量巨大的App。

3月31日,记者调查发现,网上就存在大量提供破解人脸识别技术服务的群组,群名多采用“过脸”“识别技术”等关键词逃避监管。群人数从100人到300人不等。同时,在某些网络交易平台,只要花2元钱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而5000多张人脸照片的标价还不到10元,5份人脸信息才卖1分钱,这些非法交易危害着我们的信息安全。

人脸识别关键在如何使用

采访时,市民王斌的态度比较中肯。他认为,新技术的应用总会产生安全问题,“不过,人脸识别安全问题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应用的问题。比如,该项技术用于侦查犯罪就是助力公共安全;当用于跟踪他人,就可能侵犯隐私,干涉他人自由;假如应用于冒充他人,就是在实施犯罪。”因此,人脸识别技术是否有害,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目前,人脸识别使用主体多元而广泛,诸如用于安防和智慧政务的政府机关,安防方面,公安系统会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寻找罪犯和失踪人口;智慧政务方面,典型的应用是线上办理政务手续时,用人脸识别核实身份。此外,还有经营、运营一些公共服务场所的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司。

记者调查发现,权威部门去年10月发布的《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中总结了六类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争议场景,结果显示,受访者最无法接受场景排名第一的是商城用人脸识别技术收集顾客行为和购买手段。值得一提的是,就有消费者为此维权。

去年10月,杭州一家名为“动物世界”的动物园将年卡顾客的入园方式从指纹识别改成了人脸识别,一位市民对此不满,随后对“动物世界”发起诉讼。杭州富阳法院一审判决“动物世界”对人脸信息收集不具正当性,要求其删除顾客面部特征信息,并赔偿顾客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1038元。这场备受关注的“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以人脸信息收集方败诉告终。

“我们的脸应该被合法使用,我们应该有选择权。”3月31日,家住长安区谈中园小区的张先生告诉记者,该小区早就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但迟迟未启用,因为业主的观点不一,同样,棉四小区安装的人脸识别系统也未启用。有居民说,他们担心信息采集方无法保障他们的人脸信息安全。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