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大潮催热灵活就业

2021-04-06 08:00:27 作者: 数字经济大潮

我们发现,一些全职妈妈也在做兼职网约车司机,早晨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她们就有时间接单了,饭点前再回家做饭料理家务,这些不用朝九晚五工作的人群就可以利用闲暇时间赚钱或拓展社会交流活动。

从年龄段来看,滴滴出行司机的主力军是“70后”和“80后”人群,他们担负着赚钱养家的生活压力,80%以上的有一个或两个子女要养育,90%以上有老人要赡养。

徐笑君:除了滴滴出行平台外,如今许多共享经济新业态也吸纳了众多的就业人群。例如,B站上就有大量的在校大学生,他们在课余时间当起了“Up主”,或分享知识、或传授技能,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得到“投币”和“点赞”,以此获取收益。

就业者服务保障尚待完善

问:在扩大就业 “蓄水池”的同时,共享经济平台上新型的劳动关系也带来了全新的风险和挑战,应该如何进一步做好灵活就业者的服务保障?

吴冬媛:共享经济平台带来了一种新的用工模式。这种模式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优点,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在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的层面。因为这样的用工模式不属于传统的法律定义的用工关系,现有的法律法规并不一定适用于共享经济平台的劳动者。如何保障共享经济平台上灵活就业者的权益是目前各国政府、学术界和业界都非常关注的话题。

徐笑君:理论上讲,共享经济的平台是无限延展的,也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约车司机,而数量庞大的司机与平台之间的黏着性又比传统雇佣关系弱得多,这就给平台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例如,如何对司机资质做出筛选?如何保障司乘人员的安全?

冯馨:作为一家共享经济平台,滴滴出行日均有5000万的订单量,每个订单包括司乘人员在内至少两人,管理如此庞大的数据离不开算法和大数据技术。在司机资质的筛选上,除了3年以上驾龄这种明确的标准外,平台还与相关部门合作,对司机进行背景审核;车内也会装有录音设备,手机应用内还配置了110报警、行程分享、设置紧急联系人等操作。在工作设计方面算法也有所作为,例如,为了防止司机疲劳驾驶,后台算法会在司机连续驾驶4小时后,停止司机接单, “强制”司机休息20分钟。

吴冬媛:共享经济平台建立和运转的核心是算法。对于平台而言,算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承担着工作设计、绩效评估等任务。那么在工作设计方面,如何使算法更有“温度”,兼顾效率与公平;如何保障司机的工作权益,不让司机“困在算法之中”;以及如何保障乘客的安全等问题也值得探讨。

“其实,派遣制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有相应的保障制度安排。”他表示,比如,日本就有相当大规模的公司用派遣制的方式雇佣短时员工,而且当地的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会对灵活就业者提供非常完善的保障,入职前还会对就业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快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此外,派遣合同期满后,这些就业者会再由人力资源第三方公司为其寻找下一份派遣工作,等于为这些灵活就业者“托底”。

平台助力灵活就业加速发展

目前,越来越多的灵活就业者借助网络平台寻求工作机会。打开电脑,在常用的几个摄影电商平台上浏览当日的约拍信息,这是自由摄影师顾云每天起床要做的第一件事。“自由摄影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单靠自己的人际关系很难保证稳定的客源,在平台上才能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顾云表示,摄影电商平台整合了各地大量的摄影订单需求,像他一样的自由摄影师们几乎都是在平台上接订单的。

平台不仅是海量信息的聚集地,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加持,就业者还能收到精准推送的信息,节省大量浏览的时间,提高就业效率。据王向导介绍,在仟寻平台上,工作机会可以依靠求职者的社交圈层来获得,“简单来说,摄影师可以在微信朋友圈,通过熟人转发推荐获得拍摄订单,客户和摄影师间因为有熟人作为连结,彼此也更加信任。”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也已经被引入进来。“灵活就业者可以在我们平台的招聘信息页面,点击智能助手,选择自己的能力标签和岗位意向,”王向导说,智能助手根据求职者的简历、浏览情况、求职意愿等信息生成人物画像,然后与招聘岗位描述标签进行匹配,从而推荐合适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