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距离数学强国还有多远?
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一场国际奥数竞赛。图/视觉中国
中国距离数学强国还有多远?
本刊记者/霍思伊 李明子
发于2021.4.12总第991期《中国新闻周刊》
华人数学家陈省身在1988年提出,下个世纪,中国要成为世界数学大国。14年以后的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开幕式并为当届菲尔兹奖获得者颁奖。陈省身在大会开幕前宣布,中国已经成为数学大国,接下来的目标是成为数学强国。
如今,近20年过去了,中国现在距离数学强国有多远?
数学好玩
陈省身常说,数学课要讲得有趣,孩子们中有些人对数学本来有好奇心,如若教得不好,上课讲得干巴巴的,孩子们逐渐丧失了好奇心,数学就难了。但在中国当下的小学和中学数学教育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时候甚至抑制、磨灭了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中科院院士、数学家杨乐看来,其中,多年来依然没有彻底解决的奥赛狂热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顽结。奥数本来的定位是给一小部分对数学有兴趣、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尤其是高二、高三数学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准备的一种有益的学科拓展活动。但是,“现在的小学和中学已经把学生挤压到极限,前几年,中小学生几乎全体参加奥赛训练,把数学教育引向了一个极其错误的方向。”他说。这样做的结果,使很多学生疲于学数学、苦于学数学,也使他们对数学慢慢没有了兴趣。不少学生在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后,就彻底放弃了数学。
杨乐。摄影/本刊记者 张旭
丘成桐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要想提高中国基础数学的研究能力,引起和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最重要。为此,他于2008年创立了“丘成桐中学科学奖(数学)”,面向全球华人中学生,学生们自由组队,在1~2位老师的指导下,用几个月的时间从选择问题、阅读资料、攻克难点、解决问题,到提交研究报告,在进行了几轮评审后,以答辩形式进行决赛。“这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都非常有好处。”杨乐说。
类似的项目还有2013年起国家实行的“英才计划”,每年从高一、高二学生中层层选拔出一些有潜力的学生,由包括院士在内的知名教授带领这些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具体项目研究。
以数学学科为例,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简称北大数学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田刚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英才计划”本想通过大学老师指导,在中学生中间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想法非常好,这几年有了一定进展,但总体而言,做起来很难,因为参与的学生既没有加分,也无法保送。在中国有高考指挥棒的大前提下,这类项目往往面临两难境地:因为不想功利地去做,但如果不与高考挂钩,又难以调动学校与家长的积极性。
除了兴趣,数学思维的养成也非常重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教授恽之玮发现,进入大学后,身边的很多同学都不太适应数学思维的转换,很多人都因此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他分析认为,这是因为,中学时接触到的数学概念还比较具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概念,比如平面几何,可以去想象二维中的一个圆或三角。但高等数学研究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仿佛空中楼阁,没有支点。学习者的大脑要去习惯思考这些抽象的“不存在”。这时候,学数学就像学一种语言,一开始是别人的语言,在此基础上,当你渐渐熟悉之后,再去构建自己的语言。这其中需要的思维能力和中学的解题能力完全不是一个层次。
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2001年的数学“新课标”改革却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上有所欠缺。平面几何在训练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上有很大作用,是学习更具概念性的抽象数学的思维预备。但改革后的新教材大量削减了平面几何内容,弱化了对学生逻辑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杨乐就表示,“新课标”改革为了让学生减负,给小学和中学数学课程加入了比较多偏应用与现代化的内容,将平面几何的内容缩减。但这些新插入的内容,没有和原本的知识体系很好地粘合,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而数学是一个体系性很强的学科,要渐进地引进不同概念,因此,改革反而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