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发建立起来的民间组织,在短短的几年如雨后春笋,遍布尉氏城乡大地,逐渐形成了规范的网络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会长丁一具有超强的人格魅力。丁一知道自己没有工资补贴,却能够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少说多做。每次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自己开车加油,还自掏腰包负责大伙吃饭。几年下来,丁一做公益事业拿出的钱,少说也有10万元。他总是说:“团队的凝聚力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近年来,农民栽种的瓜果蔬菜销路不畅,丁一组织志愿者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自发为果农菜农销售农副产品。永兴镇赵楼村四级肢残农民王海清家栽种6亩大白菜,遭遇一场大雪冰冻,卖不出去眼看就要烂掉。丁一直接开车下乡拉白菜,给困难户送到家。他发动志愿者将销售白菜的信息广发微信朋友圈,号召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将王海清家的白菜买下来,为农民排忧解难。
尉氏县志愿者协会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农副产品的做法,迅速传遍乡村大街小巷,农民种植的瓜果蔬菜出现了滞销,就直接向志愿者求助。有人戏称丁一为“推销员”,土豆、萝卜、辣椒、芹菜,他都一股脑儿揽下来,该志愿者协会内部消化不完,他和志愿者身穿红马甲走上街头,亲自叫卖,以自身的感召力,鼓励百姓伸出援助之手,为农民奉献爱心。
据粗略统计,这些年丁一带领该志愿者协会为农民销售瓜果蔬菜30多万公斤。每一件公益的背后,所付出的精力和汗水,却是无法用数字衡量的。
每年冬季,丁一就协调爱心商家,在饭店和小吃店开设“爱心粥屋”,组织志愿者天不明就起床,冒着严寒熬粥,为辛劳美化城市的环卫工人免费施粥。
围绕着红色历史教育,丁一利用节假日,让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跑遍尉氏县城光荣院和乡镇敬老院,聆听老革命功臣讲红色故事,为孤寡老人捐款捐物,义务演出编排的文艺节目。他们每年还坚持带领孩子下乡,到参战老兵的家里,慰问牺牲烈士的父母,让孩子的心灵经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心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当丁一代表尉氏县志愿者协会,赴北京星光大道影视基地,庄重登上领奖台的时刻,现场直播的画面通过手机荧屏映现在父母和妻子的眼前,那一刻,父母为有这样优秀的儿子感到骄傲,妻子也为有这样大义担当的丈夫感到自豪。领奖归来,面对荣誉,丁一自感身上担子的沉重。有政府部门的支持,有家庭的理解,更有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关爱参与,他坚定,“红马甲”将会成为尉氏城乡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