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县志愿者丁一:大爱无言 始终如一

2021-04-15 17:57:24 作者: 尉氏县志愿者

映象网讯(记者 崔学庆 见习记者 吴文中)国际中国公益事业大典暨“我和我的祖国”公益成果展演展播活动,在北京星光大道影视基地举行。当主持人引领一位披着大红绶带的年轻人登台颁奖时刻,现场顷刻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位意气风发的领奖者,就是来自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志愿者协会会长丁一。

丁一以磁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将社会底层的538名爱心人士聚拢抱团,成立尉氏县志愿者协会,让“红马甲”遍布城乡大街小巷,哪里有困难者求助,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小到接一根电线、换一个水龙头,大到为菜农和果农销售几十万斤的蔬菜果品,不仅没有任何报酬,还要自掏腰包,曾经被人误解为“一个疯子带领一群傻子”的丁一,以坚定的信念为政府部门分忧,为基层百姓解愁,最终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人们的尊敬。

1983年,丁一出生在尉氏县城一个工薪阶层家庭,其父母是医务人员,良好的家庭教育,让丁一从小就养成了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习惯。

2008年,丁一辞职回到郑州创业,在商场上摸爬滚打几年,他以诚实向善的本性,积累了很多人脉资源。丁一组建的QQ群和微信朋友圈的老铁们,都是热心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大家最关注的话题是,我辈生逢太平盛世,应该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让人性的闪光点燃亮人生的道路。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丁一的心里萌生了做志愿者的想法。

万事开头难。最初丁一将尉氏县县城附近的群友们召集起来,一二十个人,有车出车、有钱出钱,无车无钱者出力,一帮热心公益的年轻人穿上红马甲,走上街头,扶老人过马路,红灯路口劝导交通,或者帮助环卫工人扫扫大街,开车接送高考学子,设点无偿为考生提供饮用水。

因为没有在政府部门注册登记,面对街头突然冒出来的“红马甲”,城管部门不了解也不理解他们做公益的动机,出于安全考虑,几次将志愿者从马路边劝离。甚至有人当面质问丁一和志愿者:“你们干这些活能挣多少钱啊?”他们回答说不要一分钱,但有人对此嗤之以鼻。

当初最不能理解也最不支持丁一的是他的父母。父母退休后,在尉氏县城开设一个诊所,急需儿子做帮手挑大梁的时候,儿子竟然“不务正业”。经常半夜接到一个求助电话后,就风风火火离开了家。最委屈的还是丁一的妻子,家里有双胞胎儿子,孩子嗷嗷待哺,可丁一常常不见踪影。

丁一苦笑着解释说,不是他不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更不是不管不顾家里的老婆孩子,自己作为志愿者的领头人,每当接到有困难的人求助,大冷天年迈的老人走失了,还有年幼的孩子丢了,心急火燎的。他是大伙的主心骨,需要他统筹协调,就近联络志愿者,尽快开展工作,一刻也不能等。

舍小家为大家,虽然暂时被家人误解,丁一的行事风格就像他的名字那样,始终如一、无怨无悔。

性情敦厚、不善言辞的丁一,为自己的爱心团队成员立下铁规矩:做社会公益要善始善终,绝不能半途而废。

尉氏县小陈乡靳老村二级社会残疾人陈东平,身患肝腹水,家庭十分困难,急需一辆轮椅。丁一接到求助后,发动志愿者一天内捐款800元,购买一辆新的轮椅,给陈东平送去。曾经当过教师的陈东平深受感动,当即加入了爱心团队,充分发挥自身的写作优势,乐为民众鼓与呼,如今成为开封市一家慈善机构的文字编辑。

2018年6月1日,在尉氏县文明委的大力支持下,丁一的爱心团队通过建章立制,报请尉氏县民政局注册登记,正式成立“尉氏县志愿者协会”,由他担任会长。该协会下设财务、商务、文艺、后勤、车辆保障等部门,会员遍布工、农、商、学、兵各个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应有尽有,求助者随叫随到。随着会员的增多,该志愿者协会还建立起了党支部、妇联、团支部。今年在共青团尉氏县委的支持下,新成立起青年志愿者分会。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