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创客家②|林灿煌:一把紫砂壶串起两岸文化交流

2021-04-15 23:17:36 作者: 台青创客家②

编者按

走出台岛看世界,别再执着于生活中的“小确幸”——近年来,江苏推出系列支持台青求学、实习、就业的务实举措,特别是江苏各地50余个具有两岸元素的青年创业平台为台湾青年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吸引他们告别“小确幸”,来江苏创造“大未来”。台青来苏创业人数不断创新高,催生了一批台青创客家。

新华日报全媒体国际传播部推出《台青创客家》栏目,关注他们的奋斗和生活,体会他们的苦辣酸甜,描绘台苏两地的紧密联系,讲述台湾青年在江苏这片热土上如何拼搏、创造出“大未来”的故事。

交汇点讯 见到林灿煌是在“陶都”宜兴的丁蜀镇,漫步在小镇的青石路上,耳边响起的是拍打紫砂泥料的声音,这是“陶都”特有的韵律。林灿煌来自台湾新竹,在丁蜀镇学紫砂壶十三年,如今已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烨煌纪。

烨煌纪在装修中,林灿煌在季畅园接受了采访。季畅园是林灿煌的师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季益顺创办的紫砂艺术馆,幽静的长廊、雕花木窗、怪石上放置着许多紫砂壶的千壶岛,典型的江南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置身于古朴的季畅园,时光也慢了下来,林灿煌工作的地方位于季畅园二楼,靠窗的桌子上摆放着各式工具,桌子中间摆放着紫砂泥堆成的泥片,林灿煌拿起一个木质的搭子,把泥片打薄,他的故事也在低沉的拍打声中涌来。

第一个在丁蜀镇学到紫砂精髓的台湾人

1984年,林灿煌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市的一个小渔村,小时候在他还对茶文化还没有任何概念时,就像身边的大多数台湾人一样,每天晚餐过后与家人朋友围坐喝茶聊天。林灿煌清晰的记得,小时候家中一架老木柜上摆满了父亲淘来的各式紫砂壶,每当有好友来访,父亲都会从木架上随手拿起一把沏茶,当壶盖掀起的时候,茶香扑面而来,那是林灿煌对紫砂壶最初的记忆。

后来林灿煌的父亲到大陆做生意,一次偶然到宜兴买紫砂壶时,看到了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前景,于是往来于大陆和台湾,销售紫砂壶。90年代,大陆的紫砂市场还处于低迷时期,却因台湾茶文化浓厚,紫砂壶很快在台湾盛行起来。父亲的紫砂壶生意也越做越好,也认识了许多宜兴紫砂壶工艺大师。2008年,大学毕业的林灿煌在父亲的推荐下来到宜兴丁蜀镇学习做紫砂壶,并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季益顺为师,和林灿煌一同在季畅园的师兄们很多都是紫砂一厂徒工班出来的匠人,在季畅园成立前经过紫砂厂的培训历练,现在也都是紫砂界颇有实力的匠人。

在丁蜀镇制作紫砂壶的大多是本地镇上的人,他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制作紫砂壶的专业术语也多是用当地方言表达,这对于从小在台湾长大的林灿煌来说很是艰难。方言还不是最难的,因为制作紫砂壶是当地赖以生存的手艺,宜兴的制壶匠人们大多“传里不传外”,手艺的核心部分此前只有当地人能学到。此前来学习的台湾人经常几个月学点最基础的就回去了,林灿煌是唯一留下来的台湾人。

回忆那段岁月,林灿煌说,最开始确实很难,需要对紫砂泥泥性的掌握非常熟练,知道在什么样的湿度时做什么样的事情。打泥条这个最初的环节就学了三个月,起身桶学了半年,“打泥条对力道要求极高,要打出中间与两头,上下还要保持一致厚度,往往师傅只要听到声音就能判断徒弟的规范程度。”

时光从指尖划过,磨进泥中、抟入壶内,2009年,林灿煌做出自己的第一把紫砂壶,他兴奋地拿给父亲看,等待着父亲的夸赞。父亲没有说话,往壶中倒入开水,沏了一杯茶后,告诉林灿煌这把紫砂壶在他看来还不合格,壶把拿起来不是很舒服,壶嘴出水也不是很流畅,他告诉林灿煌紫砂壶虽然美观很重要,但“壶是用来喝茶的”,实用是第一要义。

后来的两年中,林灿煌也做了很多把紫砂壶,林灿煌开玩笑说,那个时候他刚认识现在的妻子,正跟这位漂亮的宜兴姑娘处于热恋期,也挺想卖出去几把壶赚点恋爱经费,但无奈父亲不同意售卖,认为还没有达到流入市场的标准。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