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记者作家的另类视角:从茅洲河命运变迁看深圳速度与精神

2021-04-16 20:36:54 作者: 一位记者作家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合影。

鹏城深圳身上有着诸多标签,比如“第一个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中国硅谷”。深圳留给很多人的留下的印象是,一座有着“深圳速度”的开放创新之城。

但深圳也有着其鲜为人知的一面。4月16日,由《中国作家》杂志社、广东人民出版社主办的赵川中篇报告文学《湾区“驯水”写传奇——深圳拯救城市母亲河纪实》暨长篇报告文学《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记忆》新书研讨会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认为,《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记忆》不仅让外界认识了深圳的母亲河茅洲河,更以“治水”为切入点,展现了深圳的生态环境变迁与人文精神。

《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记忆》封面。

《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记忆》是资深媒体人、深圳报业集团主任记者、广东省作协会员赵川所著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目前该书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据深圳商报“读创”报道,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曾被称为深圳的母亲河,也是深圳、东莞两市界河。经过近四十年的高速发展,茅洲河承受了沿线300多万人口吃喝拉撒的直接“糟蹋”,每年要为沿岸2000亿元GDP的产出无偿“献身”。自2016年起,茅洲河全流域治理正式启动,广东省委书记李希亲自担任茅洲河省级河长,茅洲河治理成为广东省“决战水体污染”一个典范之作,是“全流域”治理理念在国内的首次实践。

赵川正是在深入跟踪调查的基础上,以人文发现为“经”,以普通“治水人”的故事为“纬”,写成了《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记忆》一书。书中记录下了这场“治水大战”中的许多故事与细节,更解析了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治水的“深圳速度”与“深圳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家王浩在为该书作序时写道:作者以深厚的人文情怀,生动记录了茅洲河沿岸居民渐行渐远的记忆与乡愁,也忠实记录她的负重、呻吟与蜕变……这是一种难能可贵、发乎自觉的精神开掘与深层探究。

文化学者、作家胡野秋则评价,河流是城市的血管,正因为有这些晶莹剔透的血管,才让深圳的肌体充盈着饱满的能量。作者以记者的敏锐与勤奋,又以文学的感性与瑰丽,用灵动的文字,巧妙地保存了流动的城市记忆,也丰富了一座城市的人文内涵。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