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目前长沙人工智能产业领域拥有核心和相关企业2400余家,遍布基础层(智能软硬件等)、技术层(学习算法与智能技术等)、应用层(智能产品与服务等)等全产业链。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相关产业规模则高达450亿元。
这种以产业链为抓手,实现工业智变+质变的“长沙模式”受到了国家的认可。2020年11月,长沙“以产业链建设为抓手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做法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今年3月24日,长沙正式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简称“试验区”),成为全国15个试验区之一。
目前,长沙已经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的新高地。在发布的7批1041家智能制造试点企业中,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及专项项目27个,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与此同时,一大批企业成为引领“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头雁。比如三一集团、中联重科等长沙大型骨干企业已将5G、物联网、智能感知等技术综合应用到产品中;大科激光在国内率先实现模式净化技术、后向光抑制技术、超低损耗合束技术等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盈峰环境推出了全球首创的无人驾驶环卫机器人;山河智能无尾型微小挖掘机,突破了门槛最高的日本市场......
而这不过是冰山一角。近年来,长沙坚持以22条产业链建设为主抓手,围绕“三智一芯”精准发力,工程机械、食品、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先后迈入千亿级产业集群,移动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逐渐释放新优势,为长沙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汇聚了强大的“创业新力量”。
蓄势再发,以“创业新力量”攀登“发展新高地”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在新经济常态下,中国已经无法延续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凭借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共识。
反观近年来的长沙高质量发展成果,抛却“数量追赶”“规模扩张”“要素驱动”,而是凭借“质量追赶”“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等系统性新力量。这正是未来长沙经济能够攀登新高地的“新势能”。具体来看,长沙得以凝聚“创业新力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优化产业环境,广纳天下贤才。
为了进一步优化产业环境,2020年以来,从长沙市本级到各个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企业、人才引育,应用场景、场地拓展,到品牌建设、平台支撑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这加快了人才和企业进驻。预计到2022年,长沙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将超过30万人以上,这将为长沙奋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徐直军就在峰会分享环节时就表示,“我可以肯定地讲,到长沙来办企业、来布局产业得到的服务,比深圳、比珠三角还要好得多得多,我已经拿长沙的速度去督促深圳。”
第二,发展产业集群,强化集聚效应。
目前长沙市已经构建“一园五区两山”产业发展格局,以长沙高新区(长沙软件园)为核心区,以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为拓展区,以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为特色区,形成各区域竞相发展态势。
以高新区为例,目前全区移动互联网企业总数11876家。在2020年国家火炬软件产业基地评价工作中,长沙软件园综合排名第七。发展产业集群产生的集聚效应,不仅增强区域企业的竞争力,也吸引了诸如CSDN总部项目、万兴科技总部项目、文思海辉区域总部项目、百度ARM云手机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长沙。
第三,龙头企业带动,创新标杆频出。
长沙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助推了龙头企业不断涌现。而龙头企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