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场景的“激励设计 ”案例

2021-04-19 15:22:17 作者: 16个场景的

我的工作是帮助企业管理者提高团队管理技能,积极性问题总是排在首位。如何调动人,老一辈人教导说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但很多人说,诱之以利是关键。

诱之以利,就是设计有效的关于利益分配的激励机制,就是将员工的利益跟企业的目标做适当的关联,本质是一种利益博弈,前几天看关于博弈论的文章,感受更加深刻。

上世纪70年代末,分田到户之前,农村是搞大集体,磨洋工和勤劳干活,分粮食没有区别,所以都村民们都不愿好好干,有时谷子烂在地里也没人管,结果是都吃不饱,或者只能吃坏了的粮食,这个用博弈论讲是一个纳什均衡(所谓纳什均衡,就是在一个局面里,博弈多方谁也不愿单方面改变,谁改变谁吃亏),虽然结果对大家都不好,但大家都不愿单方面改变,这是坏的纳什均衡。

后来分田到户,每家照管好自己的田地,打的粮食只要交够部分公粮,其余都归自己所有,这时对农民最优的选择就是想办法多打粮食,结果多数农民勤劳耕作,积极性大为提高,中国很快解决了吃不饱肚子的难题,这是好的纳什均衡。

又比如当年英国政府雇佣民船将犯人海运到澳洲,按照上船人数付费,结果途中各种病亡很多,到岸人数大为减少,船主的有利选择是顺其自然,不管犯人是否会因为途中不适生病死亡,这是坏的纳什均衡。后来改用按到岸人数付费,同样的海运条件,到达澳洲的人数大为增加,因为船主不得不细心照看犯人,以便能尽可能多地活到下船,这是好的纳什均衡。

激励机制设计,就是打破不利于积极性发挥的坏的纳什均衡,建立有利于积极性发挥的好的纳什均衡。

下面我们针对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分享一些解题思路:

1. 上司对目标心里有底,也很坚定。

你可以这样做:先抛出目标值给下属,今天的目标初步定在1500万,大家回去研究下怎么完成,最终具体多少,可以讨论。下属研究分析后,找你讨价还价,说理由,要资源,最后谈判达成共识。

2. 上司对目标心里没底,下面的人可能更清楚。你可以搞投标。

比如:有一个项目,奖金10万,谁能最短时间拿下给谁,每个人思考后,写一张字条给你。这时你就可能找到最有效率完成该项目的人。

当然有可能有的人吹牛,没有想清楚想先把项目拿下再说。这种情况可以增加对赌约定,比如先拿2万块钱放到公共账户,如果按约定完成目标押金拿回,10万奖金拿走,但是如果没有完成,不仅拿不到奖金,2万押金充公。

这样,就不会乱报价。

不愿加班出差,有人是因为家里有困难;有人是不想工作影响生活;而有的人是因为好处不够。

你要设计一种机制,把愿意加班出差的人识别出来。

你可以这样做:

出差的人,除了给出差补贴,还进行出差事项积分,年度出差达到一定天数的人,可以在淡季时期增加额外休假时间。

加班的人,除加班费外,进行加班时间积分,每季度加班积分前5名参加特别抽奖,公布表扬;而且加班达到一定天数在淡季可以兑换额外休假时间,年度前几名还可参加特别抽奖。

讲两个真实案例。某公司焊接车间工人老油条多,上班时间到了,不好好上班。后来HR想改变这种局面。

第一周:每天上班时间到了,HR派人在车间门口,凡是按时上班,每人发一包好烟(工人多为烟鬼),结果此招甚为管用,第二天油条们就比较按时上班了,因为有烟发。坚持了一周。

第二周:不发烟了,但是迟到者,公布批评。

第三周:迟到一次,按50元/次乐捐。

迟到行为得到控制。

很多企业是计时制,你只要上班时间人在岗就行,所以很多人上班混日子,磨洋工。

你可以尝试计件制和目标制。

计件制:多劳多得,按你出活多少算钱,每天一算。我曾经做顾问的企业,计时制改计件制后,有些员工休息时间都在干活,这是为自己干活,所以多干活多拿钱,企业也得利,这时好的纳什均衡。有人说,计件制容易出现顾量不顾质怎么办,稍微调整一下即可,质量不合格的不计数即可。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