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不知道的朱熹:大声疾呼抗金的主战派

2020-11-11 14:28:33 作者: 你或许不知道

朱熹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称为朱子。现在的人一谈到朱熹脑子里浮现的恐怕是一个整天讲“存天理 灭人欲”的古板严肃学者形象。却少有人知道朱熹在政治上却是一个与岳飞、辛弃疾、李纲、陆游等人一样的的主战派,他曾慷慨激昂的大声疾呼要内整朝纲、外攘夷狄、恢复中原。

朱熹的抗金主张与他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朱熹的父亲朱松(1097一1143)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的主战派。朱松曾任政和、尤溪县尉等职, 1137年,朱松因上书反对宋金和议,为权臣秦桧所不容而罢职。绍兴十三年(1143),朱松因忧愤成疾而去世。临终前,朱松将朱熹托付给好友刘子羽,并让朱熹拜刘子羽为义父。

刘子羽(1086-1146),崇安县五夫里(今武夷山五夫镇)人,他的父亲刘韐[gé]在靖康之难中以“君辱臣死”而自缢殉节,后被追赠资政殿大学士,谥号“忠显”。 刘子羽曾追随父亲刘韐、张浚等抗击金兵,与朱松同朝为官,亦因主张抗金被贬回乡。45岁时,刘子羽淡泊功名, 隐居故乡五夫里,兴办学院,并抚养和教育少年朱熹。朱熹受到生父朱松和义父刘子羽的影响,一直主张抗金。

武夷山五夫镇 紫阳楼

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赵构于同年5月即位,建立南宋朝廷。南宋建国之初,国力孱弱,社会处在动荡之中。面对这种局面,朱熹提出“内修政事,外攘夷狄”的政治主张。他认为,修政事是基础,攘夷狄则是修政事的目标。

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以“提兵百万西湖侧,立马吴山第一峰”的骄横气焰,亲率大军60余万,分4路直扑临安,企图一举灭宋。10月,宋军于皂角林(今江苏江都县南30里)大败金兵。朱熹闻讯十分兴奋,作《次子有闻捷韵》四首诗庆贺。诗云:

神州荆棘欲成林,霜露凄凉感圣心。故老几人今好在,壶浆争听鼓鼙音。

杀气先归江上林,貔貅百万想同心。明朝灭尽天骄子,南北东西尽好音。

孤臣残疾卧空林,不奈忧时一寸心。谁遣捷书来荜户,真同百蛰听雷音。

胡命须臾兔走林,骄豪无复向来心。莫烦王旅追穷寇,鹤唳风声尽好音。

采石矶

11月,采石之战中,宋军大胜,金主完颜亮被部下所杀,宋军收复一批失地。朱熹连续写了《感事抒怀十六韵》等15篇26首诗,这些诗作体现了朱熹主张抗金、恢复中原的政治立场。

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孝宗即位,诏求直言。朱熹上《壬午应诏封事》。这篇封事集中表达了朱熹的政治主张,朱熹认为“今日之计,不过乎修政事,攘夷狄而已矣”。他说“夫金虏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则其不可和也义理明矣”“讲和者有百害无一利,何苦而必为之”。 朱熹希望宋孝宗:“自是以往,闭关绝约,任贤使能,立纲纪,厉风俗……数年之外,志定气饱,国富兵强,于是视吾力之强弱,观彼衅之浅深,徐起而图之,中原故地不为吾有,而将焉往?”

后来朱熹又上《癸未奏札》,再论外攘夷狄的复仇之义,痛斥议和祸害,主张“极罢议和之议,大明黜陟以示天下,使知复仇雪耻之本意未尝少衰” 。他还从军事上提出了收复中原方略:“表里江淮,合战守端,持以岁月,以必复中原,必灭胡虏为期而后已。”

岳飞庙

期间,朱熹还撰写褒扬抗金名将岳飞伟绩的《上政府札子》,奏请朝廷褒扬岳飞等抗金将领的功绩。

只可惜朱熹和孔子一样,注定只能做一个思想上的伟人,但却无法成为一个政客、权臣,无法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朱熹并没有得到重用,或许朱熹也确实无治国理政之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