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院热度正酣。
在3月23日的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7700余家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起了预约诊疗制度,提供线上服务,全国建成互联网医院已超1100家。而在一年前,这个数字还是500家。
这种热度,疑似催生了一个新的工种——互联网牌照申请中介。
近日,一张“互联网医院牌照获取流程”图在社交媒体流传。签署协议、收购实体医疗机构综合门诊、多点执业正副高医生到医疗机构……牌照申请完成、开展线上诊疗服务,9个步骤流程清晰,逻辑严谨,且注明:3~5个月下发牌照资质。
这是否意味着申请互联网医院牌照业务有了中介机构?医院在申请牌照时要不要和他们合作?这种模式对互联网医院健康发展有何影响?
图片来自微信群
实体医院牌照申请“以我为主”
按照2018年7月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互联网医院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实体医疗机构独立申请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如北京协和医院互联网医院;二是实体医疗机构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申请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南开京东互联网医院;三是独立设置的互联网医院。
其中,前两类互联网医院申请主体均为实体医院。健康界采访的近10位医疗机构、互联网医疗企业负责人和行业专家均表示,实体医院在申请互联网医院时基本以自己为主,合作企业只是辅助。
在3月25日健康界视频节目《连线CIO》第8期(点击看视频)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下称宣武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梁志刚,详细介绍了宣武医院互联网医院的创建经验。
宣武医院设立了互联网医院建设领导小组,由院长、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信息、门诊的副院长任副组长,门诊部、信息中心、医务处、护理部、社工部、财务处、宣教中心、科研处等多部门协同推进,建立《互联网医院服务管理制度》《互联网医院实名认证管理制度》《护理瓦那个医院质量评价制度》等24项制度。
上述做法在《办法》里有明确规定: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体系和相关管理制度、人员岗位职责、服务流程。规章制度应当包括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互联网医院信息系统使用管理制度、互联网医疗质量控制和评价制度、在线处方管理制度、患者知情同意与登记制度、在线医疗文书管理制度、在线复诊患者风险评估与突发状况预防处置制度、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停电、断网、设备故障、网络信息安全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如此繁杂的体系,完全交给第三方企业做,显然不现实。
《办法》对互联网医院的准入作了详细要求:实体机构拟将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的,需提交申请书、与省级监管平台对接情况、合作协议(如与第三方共建)等。这些工作,医院自己完全可以搞定。
梁志刚告诉健康界,宣武医院互联网医院完全是自己申请的,“都是体制内的流程,没有必要让中介参与”。
“大撒把”医院难过审
事实上,多数互联网医疗企业在互联网医院牌照申请过程中的定位,也确实只是“协助”。而且,牌照申请只是他们和医院创建、运营互联网医院合作的一个环节,有来医生、微脉、京东健康、54doctor等受访企业均向健康界强调了这一点。
有一些一二级医院因为自身信息技术等能力有限,会把相应工作交给互联网医疗企业。有来互联网医院院长毋晨告诉健康界,除了相关审批手续之外,互联网医院核心的互联网模块会让很多医院无法搞定,比如三级等保的要求。
白宇在微脉专门负责互联网医院牌照申请管理,他向健康界详细罗列了企业和医院的分工(见下图)。可以看出,在互联网医院牌照申请工作中,医院仍然是深度参与者。
但互联网医院毕竟是新生事物,出于对其理解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技术能力不足,也有医院“大撒把”,把主要工作交给互联网医疗企业代办。
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卢清君,在现场评审互联网医院时就碰到过这样的医院。“医务处、信息处等很多职能部门负责人一问三不知,这种情况都没有通过(互联网医院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