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郝景芳:创作满足自己,创业服务他人

2021-04-19 23:56:43 作者: 对话郝景芳:

当然,她也会对女儿做一些引导,例如控制玩游戏、看动画片的时间,每次看一两个小时,大多数情况下,时间一到,她就会自己关了手机去写作业。这个过程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磨合,好的习惯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

女儿是郝景芳的“首席产品测试官”,最早做音频的时候,郝景芳就经常咨询女儿的意见,例如喜不喜欢听、能不能听得下去。

后来童行学院开始有了自己的App,成为女儿手机里30多个游戏之一,郝景芳会观察女儿会不会打开自己做的App去玩。

“女儿是游戏玩的比较多的用户,她很挑剔,产品趣味性稍微不足,她就不爱玩,如果她都能玩得下去,大部分小孩也都会喜欢。有时候我们的产品做得不够好,女儿就不会打开。”对于郝景芳而言,这是非常严酷的用户测试,但对创业是有好处的,她能随时观察到用户的反应,对产品快速调整。

“女儿很小的时候就有自己的主意,她发自内心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事情。”在女儿身上,郝景芳也学到很多,一个人对真正喜欢和热爱的事物,会产生极大的主动性,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郝景芳将自己的热爱倾注于童行学院,在创业邦2021女性领导力峰会上,郝景芳提到,中国教育缺少通识启蒙教育,孩子应该有一半时间来学习更能开阔视野的事情,而不是语文、数学、英语这类技能培养。

通过对孩子认知、特点和成长变化的研究,郝景芳发现,孩子的想象力是可以培养的,背后有思维方法做基础,她将此归结为发散思维、感受审美和反事实推理。

她在创业邦峰会上分享到,孩子的创造力只有通过创造才能锻炼,不可能通过模仿锻炼出来。创造力一定要通过一百次、一千次以上的创造过程才可以提升,就像不可能通过看电视来锻炼跑步能力,得跑上一千圈,跑步能力才能进步,创造力也一样。

“很多小孩脑子里可能有过很多想法,但因为没有实现、执行的过程,后来慢慢就把自己曾经的想法给扔了,觉得算了,反正也只是想象而已,因此他也不认为自己有能力把很多想法变成现实,他已经没有信心了。”

郝景芳告诉创业邦,如果从小就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实验、做手工,把一个一个的想法化为现实,等孩子长大以后,面对复杂情况心理上就会更平和,会觉得这事儿没有那么难。

创作满足自己,创业服务他人

创业之后,郝景芳把精力都放在童行学院上,创作的时间少之又少。

郝景芳对创业邦说,写作不是吃青春饭的,可能很多人受到那句“出名要趁早”的影响,推崇少年作家,但人类历史上写的好的作家,都是有阅历、有思想的中老年,对比他们年轻时的作品,中年以后的作品有飞跃式的提升。

郝景芳推崇自然的状态写作,而不是去硬着头皮写,例如她最近在写一些儿童故事,非常顺,但之前起笔的长篇小说被卡住了,她顺势放一放,“随着自己阅历的增长,后面再拿起来也没什么太大问题”。

身兼创业者和作家双重身份,对创业和创作,她清楚地认识到两者的不同。

“创作是满足自己,而创业是服务用户。”郝景芳说,创业成就是成,败就是败,但创作永远没有失败,小说是作品,不是产品,产品是要给他人带来价值的,要卖给别人,人家要是不买,你就失败了,“创作只要自己喜欢就行了,我写的是我自己的心理,跟写日记一样,写日记哪有失败这回事”。

到目前为止,郝景芳已创业4年,但整个计划在她心里只完成5%到10%左右。

“我想做的很多东西,拿钱是堆不出来的,它就是得熬时间,就跟打游戏一样,就算充了值,买了装备,但该过的关还得一关一关过,不可能直接跳过去。”

郝景芳说,创业也是这样,不是堆钱堆人能一下子解决的,而是要对课程、产品进行反复、细致的打磨,需要花足够长的时间。

政策助力有可能会加速她的进程,但郝景芳坚持认为,将成败寄托于大环境变化是不现实的,只有按照自己的节奏往前走,才能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