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木工车间”:学生认知基础事物的“匠心匠意”

2021-04-20 07:22:18 作者: 上海上外静安

跨界学习

“木工车间”的“广度”

做木工,悟思绪,长见识,迁移能力,这个“木工车间”迭出新意。

这个场面,一直印在木工课程老师王晓莹的脑海里:记得有一节关于木头颜色的课,在课上,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同一块木头会有不同的颜色呢?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是由于后天人工造成的,目的是为了好看;有的说是由于树内的水分多少产生的;还有的说是因为生长先后产生的……于是,我带领孩子们在校园里找了一棵大树,近距离地观察了一番,孩子们通过察看、讨论,发现了每一根树枝的上下面颜色都有所不同,而树枝颜色偏浅的那一面是朝着太阳的,反之,背着太阳那一面的树枝颜色就偏深,所以同一块木料颜色也就不一样了。从那节课起,那棵大树就变成了校园里的网红树,孩子们经常会结伴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个场景就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而在《传统建筑结构——斗拱》一课中,执教的老师惊奇地发现: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演变过程中,从战国时期中山国出土的四龙四凤铜方案入手,了解唐代至元代时期建筑特点,再到明代至清代建筑——故宫优秀建筑群的欣赏,不仅学会了欣赏古建筑的美,而且还大大地激发了爱国热情。在斗拱模型拆装实操课中,学生不仅进一步了解了斗拱的构造和作用,还提高了对斗拱在建筑中演变过程的进一步认识,更激发了对我国传统建筑的探究欲望,也拓宽了视野。

幸福述说

“我送了一双自做的筷子给妈妈”

学生毕业后,总会在心里留下几个难忘的场面,这些珍贵的记忆有时会睹物思情,触景生情。

2019届毕业生钱家铮作为五年级毕业生在校作过一次演讲,他一上台,就率真地说:“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是你而不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呢?’这个嘛,我一开始也没想到,可Rachel老师就突然让我来做这件事,她认为我很有想法。居然没有让学霸上场,此时,我的心中一万只羊驼奔过,实在是受宠若惊!我冷静下来后答应了老师,然后我就出现在了这儿。”

“五年了,我在学校中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他在列举英语节后,特别提到了这样一件事:“快乐的事也有许多,例如这回选修课中的木工坊,去年,我送了一双筷子给妈妈,这是我第一次送给妈妈我亲手做的,可以给她日常使用的物品,看着她惊喜的表情,我很开心,所以这回我也要学木工课。有些人会觉得:‘为什么主修课中有木工,你选修课也要选木工课呢?’那是因为,这回我们会做一个校徽,可以留在这所学校,给我一个今后时常回来的理由,每次我回来时,我就会看到它,这多有成就感啊!”

一双在校制作的筷子,竟产生了这样的效应:作为礼物给妈妈,体现了一种孝心和关爱,而由此选择上木工课,准备做校微,并留在母校,爱校情怀顿时溢满心胸,这“木工车间”真有“活”呀。

燕子校长的话

在最基础的地方“打基础”

■周云燕

我们身处信息时代,学生接受知识和了解万千世界的方式不能不说达到了现代的程度。

然而,转过身来,我们的教育还得从最基本的做起。“木工车间”,可谓俗到底,下沉到一个可以用手工来创造气象的“基点”,而这个最基础的地方也许正是教育软着落的“核心地带”。概念是需要基础的,意识是需要映照的,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也是这个意思。学生自己去制作一件东西,当然比黑板上做田、屏幕上钻孔,来得更有意思和实际价值。

“小木工”,其实还真有“大教育”的寻味。

(作者为语文特级教师、民办上海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校长)

第三只眼

教育,就是要做在“点子”上

■苏军

做木工不易,做成高级木工,就是能工巧匠,甚至是大国工匠。同样,做教育更不易,做到学生的引路人,是一种境界,做到人类灵魂工程师,更是一种飞跃。

用木工,将教育的体验、传递、贯穿集聚在台虎钳上;用“木工车间”,把学生的认知、思维、创新的打磨在精雕细刻上,从而引发深度学习、有效学习、探究学习的“刨花飞溅”,这种加工场就是教育的大磁场。

教育,有时并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在于“点位”的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