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大学生网评小说“机翻痕迹重糟蹋作品”遭举报后实名道歉

2021-04-20 16:01:04 作者: 在读大学生网

出版社也对网友的分析进行了驳斥:出版社并不知情,更没有把该书放在打分平台上,“出版社不可能因为一条差评就去投诉举报一个在校学生。”

针对高某的,《致歉声明》,译者韩烨很快在网络做出了回应:“出版社的责编之前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情。虽然那天觉得‘机翻痕迹明显’的说法不公平,我也只是止于给读者留言,连私信都没有发过,更不会做出私下逼迫的事情。”

争论不能扩大到翻译工作之外

随着各方对“一星运动”的说明和澄清,当初高某对小说打分和随后发布《致歉声明》的脉络逐渐清晰起来,打分平台注册用户随后也在网络上说明了自己的举报初衷。

该用户表示:自己偶然看到关于此书翻译的争论,认为发言者口说无凭就论断译者机翻,是程度很严重相当于说原创作品抄袭剽窃的做法,与事实不符,且对译者造成了困扰和伤害。因这样的说法不同于惯常对于翻译水准的讨论,而是对译者人格和职业生涯的莫大质疑与打击……

北国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名打分平台注册用户的说明其实涉及了一个有关“翻译论争”的古老话题,这个话题其实已经在中国延续了千余年。

在公元224年的东汉时期,曾发生了有关佛经如何翻译的“文质之争”。当时竺将炎与维祗难共译了《昙钵偈经》(即《法句经》)。后来支谦重新校译了该经并作《法句经序》,说竺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批评译本“其辞不雅”。

支谦的批评立即引起了维祗难的反击。后者认为:“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今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他还引用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和孔子“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话为理论依据,提出“今传胡义,实宜经达”。

在这场有关佛经翻译的论争中,支谦主张译文应该讲究文采,其译文以“辞旨文雅”流于后世,属于文派。维祗难和其他人引用佛祖、老子和孔子的话,认为佛经翻译无需修饰,主张译文语言质朴,属于质派。

有关佛经翻译的“文质之争”一直延续到北宋时期,在中国翻译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后,随着西学东渐的盛行,翻译工作愈加活跃起来。但此时翻译的方向已完全改变,不再是印度的佛经,而是欧洲的天文、几何、医学等方面的典籍,论争也越来越激烈。

五四运动时期,出现了以林纾、鲁迅、瞿秋白、茅盾、郭沫若、钱钟书、傅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翻译家,当时也不乏激烈的论争,严复还专门提出了“信、达、雅”翻译标准。

其实反复论争给中文翻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益处,沈阳出版人张颖在接受采访时告诉北国网记者,做翻译最根本的是精准掌握两种语言,对两种语言要驾轻就熟。同时,翻译不可孤芳自赏。

张颖也关注到了网络平台上的“一星运动”,她认为,关于翻译质量的争论很有必要,它有助于促进中文翻译的提高,但这种争论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就是一定要在有关翻译的学术范围内,就事论事,指出翻译的不足和优点,切不能把这种论争扩大到翻译工作之外,像 “一星运动”中“人肉”评论者,甚至把评论者的学校牵涉进来的做法,本身还是值得商榷的。

北国网记者 许蔚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