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自建厕所却不敢用?中央督察组展开调查

2021-05-07 18:34:44 作者: 农民自建厕所

未经处理的污水溢流入河,河内垃圾漂浮,农民自家建了厕所却不敢用……这一切发生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所属义马市东区办事处的“全国文明村”河口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霍村。

连日来,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河南省发现,一些地方乡村污水处理站长期停运,导致农村污水处理受阻于“最后一公里”。

督察组目击:人工湿地与排污管道内存大量污水,污水入河垃圾漂浮

4月24日,督察组成员从刻有“全国文明村 河口”7个大字的高大牌坊走进河口村。一边是燕沟河,一边是村民房舍,村庄绿化、村舍整洁、道路宽敞。但是,当督察人员来到燕沟河边的人工湿地即生态植物塘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污水处理站长期停运,人工湿地与排污管道内积存着大量生活污水。排污口已经封闭,因为下雨,大量污水溢出人工湿地,径自流入燕沟河。督察人员爬上湿地边的塔式生态滤池发现,塔式生态滤池内的活性污泥早已失效。

随后,督察人员沿着污水流入的燕沟河,走到村口与310国道交界处。河岸边立着“河长制管理公示牌”,公示牌上写着河长职责——“负责本段河流生产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负责河道的日常疏浚、清障、保洁工作,开展河道管理日常巡查”,但就在公示牌下的燕沟河里,漂浮着大量垃圾。农民自建厕所却不敢用?中央督察组展开调查

↑在“河长制管理公示牌”附近的燕沟河中漂浮着大量垃圾。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摄

住在河边的河口社区大路组86岁老人岳志修说,这段时间下雨,附近的垃圾冲走了些,所以河水的水质还好些。往下游去,垃圾更多。

督察人员随后来到义马市东区办事处的霍村,看到这里的污水处理站同样长期停运,塔式生态滤池内活性污泥已经失效,管道内积存着大量生活污水,排污口已经封闭,但下雨天仍有大量污水通过灌溉退水渠入河。

与此同时,这里的人工湿地不是按照设计要求种植能够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而是为了所谓“好看”的目的,种上了没有净化功效的鲜花。

污水处理站长期“沉睡”

河口村获得过诸多荣誉,除了国家级文明村称号外,还是河南省首批“水美乡村”、三门峡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优秀示范村”,霍村也是三门峡市的“美丽乡村示范村”。然而,这两个示范村双双受阻于污水处理的“最后一公里”。

两处污水处理站不同程度存在设施年久失修、日常维护不到位等问题,厌氧水解池、塔式生态滤池、生态植物塘间的连通管道被杂物堵塞,无法正常发挥水质净化作用。

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局义马分局提供的今年3月底检测、4月7日所出监测报告显示,根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约半年检测一次的河口村和霍村的湿地排水均不达标。

4月7日所出监测报告已显示湿地排水不达标,为何到4月24日督察组来到现场时依然污水溢流入河?河口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张建武说,受经济条件制约,没有费用。

农民自建厕所却不敢用?中央督察组展开调查

↑河口村的塔式生态滤池和人工湿地(生态植物塘)。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摄

据了解,河口村和霍村的两处污水处理站是用2011年、2012年中央农村环保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所建,由社区负责运行,设计日处理生活污水分别为200吨和150吨,实际处理水量约为30吨和20吨。

据了解,河口村和霍村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进行卫生厕所改造。虽然将临近污水处理设施的村民的生活污水接入污水处理站,但是依然受阻于污水处理“最后一公里”,污水处理设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霍村,距离污水处理设施稍远、生活污水没有接入污水处理站的一些村民,虽然在家里建了卫生厕所、化粪池,也饱受厕排污水何处去的困扰。

霍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吉平均表示,村里会每两到三个月清运一次没有接入人工湿地的村民的厕排污水。但督察人员在霍村调查时,有的老人反映并没有人来帮助处理厕排污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