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人物·文化守望者 | 秦发忠:面具后的“守土”人

2021-05-08 10:06:22 作者: 天眼人物·文

经历跌宕起伏,秦发忠的事业终于步入正轨,但他心中还有一个难以纾解的结。

痴迷地戏和傩雕的秦发忠早就发现,如今的村寨已不如当年般热闹,他无比怀念儿时挤在人群中看地戏的时光,可那些意气风发的地戏艺人如今都已成了风烛残年的老人,他们烂熟于心的地戏全本也快随着岁月的吞噬被埋没进黄土中,秦发忠萌发了一个念头:造一间傩文化博物馆,留住那些即将消逝的历史。

2013年,就在他从未离开过的周官村,傩文化博物馆破土动工,他投入了数百万积蓄,直到2016年,这个收藏了数千副面具,以及他多年来搜集整理的地戏唱本的博物馆正式建成,免费对外公众开放。

资金捉襟见肘,这座博物馆便承担起更多功能,一边是面具加工的场所,一边是展陈的地方,二楼是工作室和吃饭的地方等,再往上,他开辟出几个客房,用于接待到此参观的游客或艺术院校的师生。乡村旅游的模式初现雏形,但秦发忠在拓展新业务板块的同时,更关注着这个生养他的村寨,他看着村里那些留守的妇女和残疾人,感觉自己该做点什么。

傩文化博物馆耗尽秦发忠积蓄,但这是他的梦想

很快,他收了一些徒弟,大多数是当地妇女和残疾人,一些残疾人吃住在他家,跟着学习傩雕手艺。此后,在与当地政府和各方资源的助力之下,他又陆续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安顺木雕技能培训”“残疾人就业培训”等培训班,傩雕手艺早已打破了过去“传男不传女”的陈旧规则,渐渐演变成了一项扶贫产业。2019年,秦发忠的公司在安顺市“千企帮千村”行动中 对口帮扶了周官村和嘉穗村,并与青岛市北区签订对口帮扶协议,申报了扶贫车间,解决了更多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秦发忠的傩文化博物馆获得各种荣誉

秦发忠说他有3个愿望,一是建造一个傩文化博物馆,这个愿望已完成大半,依旧在不断填充内容;二是将他这几十年来搜集、研究和思考的傩文化成果集结成书,为后人留下参考的文本;三是带着更多村民走上傩文化产业这条路。

在如今的刘官乡,疾步走过的“嬢嬢”们依旧用白色布带包裹着一丝不苟的“凤阳头“,身着鲜亮的青色或蓝色长袍,前襟边上流绣花纹十分惹眼,腰间一块黑底绣花布裙,走起路来宽大的衣袖和后腰上的“丝头系腰”有规律地摆动。白墙灰瓦的房子与别处无异,但你能从每家每户外墙上挂着的那副傩面具察觉到不同。时代浮浮沉沉,600多年前的历史在这个屯堡村寨依旧有迹可循,无论是对所有 屯堡人还是对秦发忠个人而言,时间的淘汰纵然毫无情面可言,但总有些东西能换个方式顺应这个时代而生。

文、图、视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芳蓉

文字编辑/向秋樾

视觉编辑/彭芳蓉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