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团队领跑“创新北京”

2021-05-12 07:19:00 作者: 青春团队领跑

这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小到细微处简化一个办事流程,大到将临床试验和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和人员职称评审体系,都与张旭所从事的药物研发息息相关。

药物研发从临床阶段到投入市场,工艺和流程极为复杂。张旭感到自己是幸运的,在各方关注和支持下,“各个模块的时间都非常高效”。

依托北京医药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2020年8月,为更高效地进行海外临床开发,生物技术公司百济神州宣布就丹序生物开发的新冠肺炎病毒中和抗体达成独家授权协议。用8个月时间,丹序生物完成近1亿元A轮人民币融资,由高瓴创投、华盖资本联合领投,北京昌发展、首发展等跟投。

丹序生物与百济神州公司合作开展的全球临床合作,正在全球多中心进行II 期临床试验,该款药物有望成为全球同类最佳的治疗新冠肺炎特效药物。

“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向着这个目标,北京一直在行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方争分夺秒,北京产学研用综合实力厚积薄发,在关键时刻不只是救命良药,也成退“敌”良方。

近年来,北京双创政策的热度、广度、深度持续提升,束缚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破除,创新创业蔚然成风。

截至2019年年底,北京汇聚了约20万家创业服务企业、近两万天使投资人、670多家创投机构,形成“要素聚合、主体协同、文化融合、环境友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吸引创新创业者的实力大大增强。

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北京向青年发出邀约

40年前,拓荒期的创业者还面临着科研能不能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拷问。而如今,张旭等新一代研究人员面对的已是大有作为、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作为科研人员,张旭一直对产业转化有浓厚热情。担任哈佛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期间,她经常组织举办与创业相关的讲座、大赛。她所在学校的创业孵化器,鼓励学生将技术成果进行产业转化。张旭较早走出象牙塔,接触到一些顶级投融资圈。

回国后,张旭发现,留学时期的朋友多数选择在北京创业。2020年,她参加HICOOL全球创业大赛时,惊喜地遇到了很多“老熟人”。

目前,张旭的公司有近30名员工,汇聚了海内外多个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和富有科研经验的人才。她坦言,北京集聚了大批专业人才,为团队的组建提供了很大便利。

北京是一片创新的热土,成为当下大多数投资者的共识。

近年来,北京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人才高地。围绕创新链与产业链,如何加大力度吸引国际高层次人才落户,集聚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加快形成多层次创新人才生态,成为北京市人才政策的发力点。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北京市长陈吉宁表示,要抓好国际人才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建设,构建国际化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让各类人才心无旁骛专注事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HICOOL全球创业大赛平台,让丹序生物快速获得大赛全链条创业服务,人才落户、医疗保障、人才公寓的“北京式服务”一样都不少。

在北京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昌平区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三城一区”,以不足北京4%的土地面积吸引了全市50%以上的研发投入和科技人才,拥有全市60%以上的发明专利。

5年来,构筑创新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北京的特色。北京市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精准对接在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为科技成果在京落地承接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目前已经形成“高精尖”产业链,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场景应用。

在资本方面,政府出资120亿元创立北京科技创新基金,4家市属企业各出资20亿元。通过放大母基金和子基金,实现基金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社会资本形成合力,资本与科技创新更加精准结合。

面向“十四五”,北京市向怀揣理想的年轻人发出掷地有声的承诺:北京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将明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将持续壮大,将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特色与活力兼备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宜居北京、绿色北京、健康北京也是北京未来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一个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北京正向青年发出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