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是鲁迅先生于1922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考科举屡屡落第的陈士成因听信老祖宗的话,并受白光的启示在自己院子里挖银子,没挖到,又觉得惭愧以至神情恍惚听到有声音让他去山里寻找宝藏却失足掉河里了的故事。
小说通过对陈士成这一人物的描述批判了封建社会病态的科举制度,十年寒窗苦读反而没有什么用处的读书人的悲惨命运。小说中的陈士成一直考到了两鬓斑白,依旧没有考出去,我猜每次大榜出来,他都会仔细地在上面找自己的名字,希望一次又一次落空,以至于抛开理智,相信自己会撞大运,能挖到宝藏。
当时的社会,知识分子的出头之路只有当秀才,可是当秀才可不容易,考生多,能考上的少,并且考上的之中还有一些靠关系的,这对于寒门学子而言更是一条十分艰辛的道路。寒门出贵子这样的话顶多拿来骗小孩子,抛除由于关系而得到地位的人,寒门的孩子周围的环境都不允许他成为贵子。
有些事,不是光靠努力就能够决定的。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过去,同样适用于现在。很多过去的现实问题,拉到现在来看是一样的,没什么变化,唯一的区别,或许是变得更加隐晦了?
陈士成一生没有娶妻生子,这本该是那个时候人们的大事,或许是因为早已经没有了亲人,或许是年龄大了,或许是残存在自己心中的仕途梦在阻止自己做其他的事情,或许是没钱没本事,或许……陈士成死后,连一个能为自己上坟的朋友都没有,他的一生都交给了科考,成也科考,败也科考。
在古代,读书人可以找到什么工作来养活自己,陈士成貌似以教书为生,试问那个时候读书能当饭吃吗?考不上的,种田都没人雇佣你,明明肚子里面有很多墨水,没有伯乐,就只能科考。考的东西还不可以自由发挥,这本身就是在扼杀新奇的思想。
凡事皆有利弊,科举制度前后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世袭制是君王的传给子嗣设立的,其实在朝为官的,有权力者,多多少少都能借用自己的权力职能为自己的后代谋得一官半职,不过科举制度的出现,算得上是封建社会中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了,做官不仅仅只有当朝者,普通老百姓也可以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在朝当官。
科举制度在唐宋时期具有很高的积极性,不过宋朝之后,科举制度就变样了,违背了选拔人才的初衷,而是利用科举来控制奴化臣民,当官的多了,却都是尸位素餐,毫无本事,能贪则贪,人性的丑恶被不断放大,一代王朝的毁灭总是离不开内部的侵扰,都不需要别人来攻打,自己就玩完了。
天时地利人和,不仅是作战的关键,也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未知中充满希望,而大多数人都活在已知中,不是因为没有追求,而是活着就已经用尽了力气。
陈士成是一个世家子弟,听他祖母说,以前家里很有钱,不过到了后代才衰落下来的。他考了这么多年的科举,就是想通过这一条路光复门第。考了十六次,十六次都落榜,也是够执着的,放到现在,在就换一条路了,只是当时想要出人头地,没关系,没人脉,要是不可靠真就没什么办法。除此之外,那就是去挖宝藏了,陈士成挖了一宿,自己却掉进了河里,人死了也没人过问,草草了事了。
条条大路通罗马。办法总是有的,真不行就承认,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天大地大,有那么多事可以做,不管做什么事,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