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社区多方共治和可持续运营 小区防空洞可变身亲子家庭“斜杠青年”共享客厅

2021-05-13 08:02:23 作者: 探索社区多方

城市更新常面临这样的困境,空间好看但人气寥寥。如何让空间供给和需求适配,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

作为虹仙小区精品小区改造项目的组成,“闲下来合作社”自开放以来,平均每天使用人数在100人左右,逢周末和活动展览人流量更高。居民逐步形成固定的活动规律:老年人喜欢上午来,聊天打发时间;下午到晚上,年轻人和学生在此自习或活动,提升了防空洞的使用效率。

怎样才能让不同年龄段的群体都喜欢?早在项目设计之初,设计师就通过一系列手段挖掘小区的真实需求。和常规调研不同,大鱼营造先后开展50多场活动,包括设计工作坊、音乐会、亲子活动、居民聚会,深度接触居民。调研累计参与人数超过3000人次,并有100户家庭代表加入调研微信群。

经过调研发现,虹仙小区是有一万多人口的老旧小区,缺乏活动空间的主要群体是年轻人。根据统计,小区的老年人口约35%,拥有与之相对应的活动场所,如社区老年棋牌室、社区活动中心、社区食堂等。然而小区里的中青年群体,因为忙于工作或家庭,对活动空间的需求难以发现,也难以满足。“想健身,最近的场所是老年活动中心,况且那里的空间并不充裕,只能作罢。”一位20多岁的小区居民坦言。

为了打造儿童就近学习玩乐的安全“据点”,中青年社交、艺术品鉴和亲子活动的场所,以及老年人就近享受便民服务的活动点,在长宁区人防办、街道和居委协调下,小区的闲置地下空间被改造再利用。

设计师在空间软装方面,大量使用饱和度高的配色,塑造出年轻个性的氛围。走进“闲下来合作社”,人们会发现这里和普通的居民活动点完全不同,很“潮”但亲民,颇具个性也接地气。除了共享客厅、活动室、自习室外,规划有15个主理人工作室,有10个已经开业。如“Play ONE”房间,主要孵化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和赛事;“RESPACE”房间,由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数字媒体专业两位青年合作运营,打造集观影、访谈、展览、艺术内容运营等为一体的多元创意空间。

小区居民也能申请成为主理人参与空间运营,虹仙小区居民张玲娣就是其中之一。退休前,她曾开过家政服务机构,如今她创办“阿姨驿站”,为小区居民们提供家政中介服务。

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负责人何嘉表示,10个工作室经过严格筛选入驻,不同人群可以在不同房间获取想要的东西。“许多创业者在公司起步阶段,愿意选择租用价格低廉的地下空间,虽然团队收到近80份入驻申请,但我们认为入驻的工作室不能太过商业化,应该与社区产生关联,并为社区提供适配的服务。”像“阿姨驿站”的缝纫机就能免费提供给社区居民使用。

“这个空间不仅满足了老年人活动需求,更多的是吸引了社区白领、青少年,凝聚社区的居民群体。”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张月明说。

多方共治有效开发

地下空间只靠专业团队去诠释和运营是不够的,应通过自治共治增加空间盘活可能性

“来尝尝毛毛冲的咖啡呀!”在“闲下来合作社”的毛毛咖啡屋,小区居民卞阿姨常会这样热情招呼过往的路人。“毛毛咖啡”是她为儿子毛毛(赵刚)筹备的咖啡小屋,因为儿子是有智力障碍的特殊人群,一直没有合适的工作。在区残联、仙霞新村街道和设计团队的帮助下,毛毛终于有了一间主理人工作室作为经营场所,咖啡价格十分亲民。

在卞阿姨看来,卖咖啡不是目的,她的目的是想鼓励毛毛走出家门,和社会建立联系。在经营咖啡小屋的过程中,毛毛认识了一群相似的特殊人群,他们共享咖啡吧台,一起学习咖啡的制作工艺。

“地下空间是一种闲置资产,只靠专业团队去诠释和运营是不够的,应当鼓励多方参与,通过自治共治增加空间盘活的可能性。”何嘉说。从试运营到现在几个月时间,越来越多的小区居民参与到运营中。

为助力社区举办的低碳跑步活动,“闲下来合作社”两家主理人工作室联合发起缝纫工作坊活动,在开跑之前完成150张从社区居民处回收来的衣物做成的号码簿。其中有不少物料来自婴儿服,赞助人是虹仙小区一个5岁孩子。在地下空间自习的小学生帮忙倒垃圾、擦桌子,换取志愿者积分,并获得社区实践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