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近些天来,河南受灾地区的求助信息刷屏。在《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中,负责对接后方需求、核实前方信息的民间志愿者发现,在洪灾头两天,居民们的主要需求是方便面、瓶装水等基本生活物资。
但在居民不断转移到安置点、民间救援队不断抢险救援的当下,来自灾区的求援内容开始变得多样。志愿者呼吁捐赠者要看到前方的真实需求,“起码水跟方便面真的不要再捐了,严重饱和。”
此次洪水灾害影响的地区和民众较多,每天的物资消耗巨大,群众首先面临食品物资短缺困难。
目前,水、方便面和面包等食品能充足供应、渐趋饱和,这样的积极局面来之不易,背后是社会各界积极支援灾区的结果。
这两天,新乡市原阳县扁担王村号召村民“支锅!和面!炕油馍!”支援卫辉,字里行间透露着浓浓的乡情厚谊,非常打动人。这也是一个爱心援助和求援需求精准联通、高效衔接的范例。
目前,救援人员开展救灾工作还需更多专业救援设备,比如水上救援和路面救援所需的物资仍有缺口。
而一旦缺乏救援工具,救援效率就会变低。受困群众转移安置后,会产生其他各种各样的生活物资需求,比如住宿需要的防潮垫、被褥床和折叠床,卫生纸、尿不湿、女性用品等物资缺口仍然较大。
此外,由于天气炎热,人们还需要防暑降温用品。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的现场活动,极容易因摩擦碰撞或雨水浸泡致使身体受伤,群众感冒发烧或肠胃不舒服等小病症,都需一些临时急救药品。这些存在缺口的物资,应受到社会援助的关注和重视。
各地存放物资的仓库空间有限,有的已被洪水淹没摧毁,过多的食品捐助会占据较多库存,增加当地其他物资储存转运的负担。
同时,短缺物资的求援需求也要很好地传递出去。在社交媒体上,有些求援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但“过时”的求助信息却仍在流传。
很多媒体或机构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需求,以求打通求援和援助的信息衔接,但由于无法同步统一,依然会产生分散重复的问题,难以给社会捐助体系以明确清晰的发力点。
既然是应急救援,那就要急人所急,援人所需。社会援助是人们爱心善意的体现,但捐助不仅需要激发爱心和同情,更需要全社会坚守理性,以高效透明的体系发配物资,站在受助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有时,某些物资趋于饱和,那捐助重心就应立即向物资缺口倾斜。
科学合理的社会援助体系,不仅要实现人力、物力的高效调配,更要搭建起统一快捷的信息平台,动态反映灾区所需,明确饱和和匮缺的物资,让爱心援助贴近灾情现实,精准抵达。
在这次雨灾中,一份“救命文档”救了3000多人。在当时令人眼花缭乱的求援信息中,文档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清晰感,打捞汇聚起很多有效的求援、救援和物资信息,显现出互联网技术共享高效的长处,为后续提升应急救援工作水平提供不少启发借鉴。
多样的求援内容,反映着灾区不同人群的物资需求,物资是否充足完备,直接影响着应急救援工作的实际效果。
从第一时间抢救、转移危难群众,到汛情逐步缓解、陆续投入灾后重建,每个阶段面临的任务重点不同,灾区群众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改变。
对此,社会援助的重点和方向也应有所变化。如果社会援助明显滞后于灾区救援重建工作,那进入灾区的大量物资就会重复饱和,造成资源浪费。
改善社会援助体系,需要信息高速准确流通,也需要社会、企业和个人有充分的理性自觉,根据灾区需求选择自己表达爱心的方式,让代表着社会爱心的物资能第一时间用在抢险救人和灾后重建的“刀刃”上。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